陳之藩先生過世了。
其實,我並不是陳之藩先生的書迷,也不是特別喜歡他的作品,他的文章我只讀過<失根的蘭花>、<謝天>、<哲學家皇帝>三篇。
那麼,我為什麼要對陳之藩先生的過世感傷?這沒有道理。
事實上,與其說我對這件事難過,不如說是因為被它勾起了點回憶,而對那不由得去想起的回憶有了那麼點感慨。
我讀過的三篇文章,都是在國中的國文課本和老師發的閱讀測驗裡讀到的,「陳之藩」三字在當時對我而言是一道題目,是國文考試的符號。
在度過那少年十五十六時的年輕歲月以後,我認為自己早就忘了這個作家,就在他已經不是考試的題目、不再具有測驗的意義之後,我不該會對他有什麼特殊的印象。
可是在讀了報紙的新聞以後,我才知道,我並沒有忘記這個作家,也沒忘記他<謝天>那經典的一段:
「無論是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多了,就感謝天吧。」
我認為只有自己想記的、喜歡的、不願意忘記的那些事情,才能在回憶裡發酵成甜美或苦澀的滋味,而除此之外那些都是食之無味,過了就過了,在回憶裡也不過就是曾經歷過,並不值得也不可能讓自己有什麼特別感覺的事物。
可是在那發現自己並沒有忘記的感覺裡,我才察覺到;有些事情即使不曾想起也不代表自己已經忘記,足跡即使被風沙掩蓋,也不能抹滅自己走過的事實。
陳之藩先生的過世,使我知道自己從來沒忘記這個曾在中學課本上出現的作家。
就算那已是十七年前的往事。
十七年後,一個中學時代的作家之死,讓我短暫地回想起自己的中學時光,想起那個一天天數著段考接近的日子、還有考試結束後的舒暢放鬆,但這已是十七年前的事,那個天堂和地獄的意義都很簡單的人生,我遠離它竟已是十七年了。
陳之藩先生,他的名字和我的中學時代連在一起,就像現在選上立委的張曉風小姐,她所寫的<行道樹>也是我以為自己忘記但卻還記得的文章。
在陳之藩先生過世以後,我哀傷於連結自己中學時代的名字又少了一個,直到總有一天這些名字都會完全消失,那麼我的中學時代該到哪裡找尋連結?在觸發越來越少的以後,我是不是會漸漸地忘記我的徬徨少年時,然後終於不再去想起,就算他們本來就在我心中?
我感到,屬於我的時代正逐漸遠離,在;
許茹芸上節目高唱<巴黎草莓>的歌聲裡。
收音機傳出 Michael Jackson 猝死的新聞播報聲中。
Malone 始終求不到一枚冠軍戒指黯然引退的當下。
張國榮、梅艷芳等讓人震驚的死訊傳出之時。
在我的時代中閃耀的人物,不是正逐漸失去光芒,就是再也發不出光了。
十年一個世代,那麼現在我正活在第四個世代。
三十歲前的我,曾有一個我的時代,細數起來有太多美好事物的那種值得回憶的年代,是因為年輕吧,即使不曾輕狂叛逆,但因為青春總是那麼地甜,放在回憶裡面,是那麼多伴隨著過去一起成長而糾結的人事物。
不知不覺間,往事只能回憶,甚至是很少回憶、要藉由其他事物才會想起。
我知道,我已經不再年輕。在我二十歲時我懷念十歲時的我,當我三十歲時捨不得青春的二十歲。
我不禁設想;當我四十歲時,我的心情是如何?也許到那時候,我會找到一個新的屬於自我的時代。
但我想我還是難免會頑固地去緬懷曾失去過的那些,為那莫名與自己一絲絲斷絕連結的人事物,該死地去傷春悲秋並故作憂鬱地巧作文藝吧。
公告版位
- Apr 11 Wed 2012 23:07
陳之藩先生,一路好走
- Apr 09 Mon 2012 20:47
華麗的挑戰 ( 七 ) -- 第 15 集 ( END )
終於播畢了。
接檔的戲已經公佈上檔日期是四月八日,所以<華麗的挑戰>就肯定是會在四月一日愚人節畫下句點了。
雖然很不捨,不過該結束的,還是終歸要結束。
很久不曾這麼熱中地喜歡上一部非歷史題材的華人電視劇,尤其還是偶像劇。
我覺得真正的喜歡,事實上是沒有理由的。為什麼喜歡?是在喜歡上了以後才會開始去分析和尋找原因。喜歡是一種無法控制的被吸引的感覺,那種感覺真實又有很多形容詞,但歸根究底實際上是莫名且說不真切的情緒。
從因為被咕咕雞吸引,到第九集開始認真地一週一週固定地追到了最後,我感謝<華麗的挑戰>讓我有了七個美好的周日,等待會讓人心急,但是這中間一週一次的情緒蘊釀卻也非常甜美,尤其是在這美好感覺的背後,有著一股狂熱的情緒在推動著。
更加感謝的是;因為它使我認識了陳意涵,那種驚喜,很像當初讀完<金閣寺>後發現新天地的欣喜。
這部戲結束以後,我想我會去開始看陳意涵演的電影和戲劇,但之後是不是就這樣成為陳意涵的飯,以後看看怎樣再說吧。
〈Dark Moon〉拍完了,結果是可以預料到的完美,不但在首播時收視衝上了第一,宮囍演的未緒、敦賀蓮的嘉月表現,都獲得很好的評價。
敦賀蓮說:「在掌握到嘉月的一瞬間,我已經成功了」,這段話雖然只是單純地意指;他認定的成功不是在於收視率這種商業實際層面裡,而是突破了演技障礙這種精神、形式上的成功,可是我覺得敦賀蓮所點出的這種成功的本質,點出了<華麗的挑戰>的主旨。
如果把<華麗的挑戰>分段來說,〈Dark Moon〉可以說是宮囍最後一個任務,是最壓軸的重點,也是所有任務裡故事最長的一個,這是宮囍個人成長很重要的階段,但是,不是只有宮囍一個人往前,〈Dark Moon〉的製作組與演員都一樣地將這當成一場對自己而言十分重要的戰役,努力地突破它,無論是導演旭方、敦賀蓮、還是女主角逸美,大家都拼命向前,因為在這個世界,不進則退,沒有人能夠拍胸脯保證自己不會像敦賀蓮一樣,突然從演技如神的地步變成無法揣摩角色。
這是演藝圈競爭殘酷且激烈的一斑,不過嚴格說來,任何一個行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的壓力吧。
但這壓力是新的嗎?倒也不盡然,有很多事情在沒有碰過以前不會知道困難在哪,劇中不倒翁料理店的老闆曾在激勵宮囍時說過「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這個世界,只有親自走一遭才知道」,反過來說的意思不也是;任何困難在還沒遇到之前,都不知道它到底長什麼樣嗎?
以這部〈Dark Moon〉拍攝期間種種問題來看,旭方導演和敦賀蓮這兩人都有相似的部份,就是他們的問題是從以前一直存在,只是他們一個選擇漠視、另一個選擇逃避,而完全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想藉由〈Dark Moon〉來面對這個問題,而也是到了這正面迎戰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到面前那堵牆的厚重巨大,是高得那麼令自己難以想像。
旭方導演與敦賀蓮他們的問題都是來自於過去,這兩人本身都具有很大的光環,但相對地也都承受更大的包袱與壓力,在父親偉大成就底下成長的自己,總是被人看作是某某某的兒子,走不出自我。旭方導演的作法是表面上不理會流言蜚語,一直想要以一部好作品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敦賀蓮則是乾脆隱藏了自己所有的過去,完全封閉並重新包裝成另外一個人,然而這兩個人都沒有辦法徹底地擺脫過去的陰影,因為他們確實很在意。
在意,始終地無法不去想,永遠地想著無法抑制,這種情緒就會變成壓力,它代表的是永遠放不開的過去和綑綁自己的咒縛。
旭方導演在首映記者會上說:「我父親在演藝圈到達的高度,我非常尊敬並會持續仰望、以他為榮。但是我決定不再活在他的盛名下,讓他的成就變成我的壓力,我會繼續努力,拍出屬於我自己的作品」
再一次回憶敦賀蓮所說的成功,我想除了指自己突破了演技障礙以外,還有說的就是終於他走出了自己的路,不再以父親的成就作為壓制自己的包袱,而可以更平心靜氣地看待父親的表現、和自己的表現了吧。
現在是過去的累積,而未來是過去與現在累積起來的合併。
不只是旭方導演和敦賀蓮受到過去的桎梏,宮囍不也就是受到不破尚的拋棄,而走上了這條路嗎?這就是宮囍的過去啊。
而在過去的過去,是宮囍和不破尚那段青梅竹馬的歲月,還有宮囍為了不破尚拼命打工維持房租與生活的為了 ( 不破尚的 ) 夢想而奮鬥的過往啊,就是因為過去這樣的付出,所以在遭受背叛時宮囍才會釋放出強大的怨念,然後進行報復。
宮囍,也是被過去羈絆住的人,沒有那樣的過去,不會有今天的宮囍。
如果說敦賀蓮和旭方導演終於都能夠不再被父親的成就所綁住,那麼,宮囍呢?宮囍的過去與未來會變成什麼模樣,就在於這個她如何看待這段仇恨的現在了吧。
結局就跟我回頭看完第一集以後所想的一樣,與其說是要徹底復仇成功,不如說是要把自己的怨念都放回原本的心靈深處裡。
我不要求宮囍寬恕不破尚,我想也不會有人認為應該要這樣。可是當宮囍尋找到自己的演員靈魂,逐漸地在這世上真正擁有自我的一席之地的此刻,不顧一切地讓怨念馬力全開到最大限度地追著不破尚跑,還是要慢慢地走上那最高最亮的耀眼之處,這中間到底該怎麼做,宮囍自己就必須去做取捨,這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而是當事人憑據哪種比較好的感覺所做的選擇。
結果,宮囍選擇了第二種。
乍看之下,宮囍選擇了放棄復仇,但其實不是,應該說宮囍把這件事情看開看淡了,並不是她不恨這人的背叛,而是比起現在宮囍所在意和關切的,這件事情已經並不重要,而當她把不破尚的順位從心上往下移的時刻,她已經不再會去在意這件事,傷也不那麼痛了。
最好的復仇是過得比以前還要好。
我覺得當宮囍不再在意的時候,比對不破尚的在意,就已經是最甜美的復仇了。
但宮囍應該沒想到這些,她只是做了一個最順從靈魂渴望的選擇。
不破尚對宮囍的在意,是我認為<華麗的挑戰>一個說不太過去、很難解釋的硬傷。
我覺得青梅竹碼不一定會有愛情,但從小一起長大肯定會有一些緊密的只有兩人才知道的隱私親密,即便沒有愛情,至少也會有很好很好的感情。
但是從前面來說,不破尚並沒有讓我看見這樣的感情,跟宮囍分開後也沒見他怎麼關心宮囍。是那次拍 MV 以後,才看見不破尚對宮囍的在意,但是那已經是宮囍盛裝打扮後的事了。
怎麼樣都覺得這太勉強,或者照劇情邏輯,是占有慾作祟吧,但是在過了這麼久以後才產生佔有慾,那之前這段日子呢?
別忘了之前他就是不想娶宮囍才離家出走。
或者說這部戲在不破尚這個角色的塑造上著墨的太少,所以任何心境變化都覺得像是神來一筆般地令人感到突兀。
其實,我覺得演不破尚的東海比演敦賀蓮的始源還要帥,但他的出場真的太少,戲份也很少,若不是宮囍在中段以前常常會發出怨念以及回憶,他在劇中的存在感會更低,幾乎要變成像傳說一樣地只是出現在口頭上了。
不知道原作裡的他到底是怎樣的人,是說雖然他拋棄宮囍這一點讓我很不能接受,但我還滿喜歡他對父親說的那句「人生不會是不按著別人設計好的路線走,就什麼也不是」,那種堅持對音樂的熱愛和開拓未來的豪氣真的很令人激賞。從某個角度說,把不破尚放到前面所說的「過去的壓力」來檢驗,他是<華麗的挑戰>所有角色裡第一個勇敢走出家族事業陰影的人吧,但在這結局,他卻陷入了對宮囍感情的過去裡了。
我很喜歡這部戲的結局,它並沒有確定地說明許多事情,像是宮囍和敦賀蓮的感情發展;敦賀蓮在心理承認自己愛上了宮囍,但在實際上他卻只是向宮囍伸出了友誼的手,說「一起加油」,而宮囍,雖然很感謝敦賀蓮將她拉出仇恨的深淵,救贖了她以為自己已死的愛,但她自己也還是沒能搞清楚對敦賀蓮的感覺究竟是什麼。
更不用說宮囍還是「愛我吧!部」的成員,雖然她因〈Dark Moon〉而打開了知名度,可是離爆紅還差了一段距離,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縮短了衝刺里程的菜鳥。
不過,以宮囍現在對演戲的熱愛,相信總有一天她會成為頂尖的演員。
其實想想;要用十五集來把這些演完,也實在是太速食了,然而若要拉長到有個水落石出的話嘛,大概這部就不是一週一集的偶像劇,而是一週五集的八點檔了。所以何必說的清楚?只要看到宮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且我們都知道她會就這樣繼續努力下去就好了。跟敦賀蓮的感情也是,就這麼停留在一個互有好感的程度吧,後面的發展就讓我們用想像力來補足吧。
與其說這是結局,我反而覺得這像是個開始,我覺得這也是我喜歡的地方,雖然難免有「就這樣完了」的遺憾,但看到宮囍成長為一個女演員,正蓄勢待發地要在演藝圈衝刺,我也很樂意將這份無緣得見的空白,作為結尾祝福的期待。
到了最後一集,終於看到了之前在〈華麗的獨秀〉MV 中那些沒看過的畫面,像是我很喜歡的;站在舞台上環顧四周的那一段,這其實是結局前倒數第二個場景,在這個舞臺上宮囍回想起自己:從踏入 LME 大樓的那一刻之後的日子,中間有在「愛我吧!部」接任務的歷練、初次嘗試演戲的考驗,還有從演戲裡獲得自我的探索。
看 MV 的時候我沒有注意,直到在電視上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才意會過來;這個舞台不就是宮囍參加 LME 新人甄選時的舞台嗎?那麼,那就是宮囍第一次演戲的地方吧?如果說這世上真有演員靈魂這東西,那麼宮囍演員靈魂的起點就是在這個舞臺,從那裡展開了復仇的第一步,而夢想也就此萌發,換句話說;這是宮囍的首次挑戰,華麗的開端。
真的很喜歡在回憶過後,宮囍跟主任ㄌㄨˊ和耍賴的這一段。
還有很多好久不見的角色都出現了,像是以十二分的成績考上大學的丸子,還有不倒翁的老闆和老闆娘都出場了。
不過最讓人感動的是江南琴吧,和宮囍抱在一起的畫面很讓人覺得挺溫馨。
宮囍和琴的友情應該會讓人很羨慕,不過感覺上戲劇在這個部份的處理少了某些很真摯的感覺,是故事的關係還是對白的緣故呢?
她們的友情給我的感覺,就是台劇常常給我的不到位感,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真的說不上來,只是就覺得像是少了什麼。相較之下她們在還沒變成朋友之前的相處,這中間碰撞出的火花就真的很精采。
是說,看到宮囍帶著短髮造型,穿著「愛我吧!部」的醜制服在頂樓大喊的畫面,我覺得好感動啊。
也好久沒有看見這套制服了,一直都覺得它好醜,但是在出現時才發現自己很懷念它。這讓我想到了 MV 裡「愛我吧!部」的手勢三連發剪輯,突然覺得這些動作都很可愛,難道這是因為即將結束而起的離情依依嗎?
就算已經站到了這一步,完全找回了「愛」與「被愛」的宮囍,整個人還是和以前一樣地單純,我很感動宮囍的不變,她的改變是找回了心的溫度,可是卻沒有被成就改變了自己的個性。
我想起宮囍和敦賀蓮在台東相遇時的對談,敦賀蓮訝異;過了這麼多年,宮囍還是相信小時候的 CORN 所說的那個聽起來那麼荒誕的故事。
但我想那就是宮囍的魅力所在吧,她相信的不是理性和邏輯,而是出自於對朋友的信任與支持。
聽來很蠢的感覺,不過,人有的時候需要一些非理性的夢來讓自己去相信吧,那種相信‥‥就像是小時候相信聖誕老公公真的存在的夢幻,這是彼得潘的魔幻世界,在真心相信的時候就已經進入。
那樣不切實際的宮囍,傻氣固執,但她卻很真心地祝福那結交沒有幾天的好朋友,始終相信他一定找到自己的天空展翅飛翔。
宮囍讓敦賀蓮愛上的就是這份單純的真誠吧,我也覺得那就是宮囍迷人的地方。
當然,能夠把宮囍演得這麼討喜,絕不能忘了陳意涵的表現。
是她讓一個傻氣的女孩變得那麼直率可愛,死心眼的固執也成了充滿勇氣的勇往直前。
是她讓宮囍拼命耍白痴搞幼稚的模樣那麼地逗趣生動,而不是三流庸俗的扮醜。
我從不認為敢脫敢露是一種突破,也不覺得美人扮俗扮醜就叫做犧牲。
那些作為都太刻意了,我喜歡的突破是像陳意涵演宮囍這樣,雖然不光鮮亮麗也沒有很明顯的醜陋,但是卻很自然一般的轉換成另一個氣質的層次。
我也知道陳意涵演宮囍不是十全十美,她的表情靈活多變可是有時放得太開收不回來,她的聲音情緒層次豐富但嗓音太高有時像在尖叫,但這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就是喜歡她用這樣的方式去演宮囍,那種不是以熟練的演技和控制自如的聲音去詮釋一個角色的自在,用個人的氣場和光芒去包裹角色的任性揣摩。
陳意涵真的很棒,至少就<華麗的挑戰>的表現而言實在太好了,我無法想像今天若是別人來演宮囍這個角色,那天我看到咕咕雞時是否仍會產生同樣的感覺。
下一部,打算看<痞子英雄>,希望陳意涵不是就這樣在<華麗的挑戰>靈光乍現,而是真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 Apr 06 Fri 2012 23:05
柏納.韋伯 -- 大於 10 的死罪
老實說,我沒想到這本書能好看成這樣,當初只是書名很吸引我,我才會借回去讀的,但是它好得讓我驚訝,我本來不抱太大的期待,這是因為我本身不愛看短篇集,也不是很喜歡科幻題材的緣故。
我一向不太喜歡科幻小說。
科幻的世界往往揭示新的、不一樣的世界觀、器具、思想,在還沒適應這一切之前,就要被迫跟隨劇情脈動,於是科幻小說之於我的閱讀世界,就像個撲朔難解的問號。
然而柏納‧韋伯讓科幻小說變成了一個讓人只能讚嘆而畫下驚歎號做結尾來表達心情。
這本〈大於 10 的死罪〉收錄了二十篇故事,篇篇都在挑戰讀者的想像力,極盡可能地創作出讓人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的題材,不管是外星人、穿越時空、未知的未來等等題材,柏納‧韋伯通通都沒有放過,他筆鋒幽默卻不辛辣,可是依然得見濃厚的自嘲與諷刺,二十篇篇幅極短的短篇,個個精采有趣,但是卻都隱隱透露著不同的思想。
最令人稱道的是柏納‧韋伯總有辦法把握住以淺顯明白的文字表達自己思想的意圖,每一篇故事都是那麼地發人省思,但是柏納‧韋伯的故事並沒有淪為說教條的刻板,他總是點到為止,禁止自己的筆寫下更深刻的探問。
我自認是個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想很多的人,是說;我想任誰在閱讀時都喜歡在翻閱字裡行間的空檔時想一下。想得太多固然有益精神的啟蒙,但有時某些書談得太深卻又難掩乏味的枯燥。
內容深厚的書雖然很好,但往往有個通病是;說的太全面又思考的太深,在一個個試問間,反而迷失了閱讀最簡單且重要的樂趣;
那就是--看得開心!
柏納‧韋伯的這本科幻小說短篇集,內容值得深思,更讓人看得很開心。
讀完以後,不喜歡科幻小說的我,突然很想看看柏納‧韋伯的成名作〈螞蟻三部曲〉,還想找找看有沒有更多他的書來讀。
找到了一個值得挖掘的作家以後,持續地蒐集他的書來看,這種行為是閱讀不可言喻的樂趣哪。
( 大於 10 的死罪 )
作者:Bernard Werber
( 柏納.韋伯 )
譯者:孫智綺
出版:皇冠
2006年05月16日
- Apr 04 Wed 2012 19:34
珍妮佛.布朗 -- 恨意清單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曾在美國發生的學生持槍掃射事件。
是什麼樣的恨,會讓它以這樣瘋狂的方式呈現?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怨恨過某些人,處在怨恨的當下都會很習慣的咒罵請他去死吧!然而我們都知道,沒有人真的希望那個人去死。
言語不就是這樣的東西嗎?說什麼並不見得就是什麼,它是一個轉達心情的媒介,但絕不代表那是完全的本意。
這讓我想起國中的時候,我有認識幾個同學,總是會在私底下一臉兇狠地說;
等畢業拿到畢業證書後就不用怕觸犯校規了,到時候就要在校門口堵看不順眼的人來報仇
我把他們說的話當真,畢業典禮那天跟著隊伍繞校園一周即將穿過大門離開前,還很擔心會看到一場腥風血雨。
但結果是什麼也沒發生。
後來我知道了,說跟做是兩回事,有些事情嚷嚷就好但不見得會做,而有些人就是只會嚷嚷而不敢真的做。過去我覺得這根本是只會出一張嘴的大砲人物,但如今我會覺得,幸好人是懦弱的,總讓不爽停留在打嘴砲發洩的階段,否則若真的要言行一致,世界不見得會因直爽坦誠而更加美好。
若是成真的會怎麼樣?如果真有那麼一天,萬能的天神要讓那些都變成了真的會怎樣?
這本〈恨意清單〉就是讓這些都成真了。
主角小瓦過的是從來不快樂的高中同儕生活、尋找到同樣孤獨的尼克做為分享寂寞的男友,他們對許多事情都抱持著憤恨與不平,玩笑地製作了一份恨意清單,將所有看不順眼的人都列了上去。
這本來只是像前面我所提到的,掛在嘴上窮嚷嚷的一個青少年發洩憤怒的出口,然而小瓦的男友尼克卻認真了。於是悲劇也就此發生;尼克持槍在校園內公然槍殺恨意清單上的同學,然後舉槍自盡。
事發過後,小瓦處在回憶與現實的兩端,探索現有的自己和凝視過往的影子,在那拼湊起的殘缺中把一個個當初自己覺得十惡不赦的仇恨攤開來檢視,也一面地在旁人嚴酷防備的眼光裡思考活下去的意義。
仇恨往往凝結於錯誤的了解之上,怨恨有時只是自己都沒察覺到的荒謬的微小連結。
不需要放棄仇恨,因為只要願意伸出雙手和打開心胸,就會發現所謂的恨,實際上並不存在,事實上很淺很微弱。
不必去定義自己在這個慘劇中的地位,我們不是英雄也並非惡魔,只不過是有時看不清楚自己和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
所以會犯錯、所以致命。
要能夠正視這些,才可以從傷痛的桎梏中解放。
人,就是如此。
所以能夠活下來,真好。
( 恨意清單 )
作者:Jennifer Brown
( 珍妮佛.布朗 )
譯者:李馥名
出版:尖端
2010年09月07日
- Apr 01 Sun 2012 16:28
華麗的挑戰 ( 六 ) -- 第 14 集
宮囍頭上的這四個小傢伙好久沒出現了,我覺得它們跟咕咕雞、不破尚的怨念娃娃可以並稱為<華麗的挑戰>三大吉祥物吧 XD ~~
「愛是一場華麗的獨秀」
我很喜歡這句歌詞,某種程度上,愛就是一場華麗的獨秀吧,在還沒確定你愛的人對你的新意是否相同之前,愛是一個人跳的孤單巴蕾。
而且,在很多情形下,愛是不可能獲得回應和回報的付出,但是那又怎麼樣?愛就是愛,這其中的甜和苦,複雜的滋味只有自己能懂,它的華麗之處只有自己能感受的到。
話說就在這個禮拜,主題歌<華麗的獨秀>的 MV 終於出爐了,雖然疑惑就在只剩一集的情況下,MV 的播出還有什麼宣傳意義,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個 MV,對於從頭一路追到底的戲迷來說,這個 MV 裡放了太多令人值得懷念的片段,還有些我還沒有看過的畫面,那也許是幕後後製剪掉未公開,又或者根本是最後一集的橋段吧。
超喜歡 MV 最後一段,是宮囍站在舞台上環顧四周的畫面,這個女生大概沒想過自己會有這樣的一天吧,從抱定復仇開始到找回自己的意義與價值,還有情感受創的療癒,這段短短的演藝人生,頓然回首,滋味百般。
我想這是最後一集的橋段吧,看完以後我非常期待今天最終回的上映。
充滿了回味的感覺和期待的意味,難道這就是這支 MV 遲至這時候播出的原因嗎?
- Mar 30 Fri 2012 23:36
桃樂絲.庫姆森 -- 冰淇淋女孩
書名看起來很甜美,但事實上讀起來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一場說不出口的禁忌愛情。
一段因暴力造成的噤若寒蟬的恐懼。
一件真相各自解讀的兇殺案。
讓帕琵和莎蓮娜的人生從此變調。
多年後她們兩人的人生:
一個隱瞞過往,亟欲尋求自己幸福的可能。
一個想要掀開過去,試圖還原真相。
她們心裡想的是:
一個堅決保護、捍衛現有的幸福。
一個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取回失去的人生。
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目的,事實上都源自於不願意面對過去的逃避心理。
為什麼要逃避?
因為過去太可怕太令人恐懼太讓人不願意去回憶。
於是故事在好幾個時間軸上推進,有正在過的現在和被切割成好幾段的過去,在這些片段裡作者一點一滴地建立起讀者對帕琵和莎蓮娜的了解,體會她們人生中因失去而造成的痛苦。
莎蓮娜擁有一個看似和大家沒兩樣的家庭,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失去了對任何人坦誠相對的心,變得敏感而神經質,戴上了保護自己的面具。
帕琵因為被定罪入獄,斷送了寶貴的青春歲月,同時也變得暴躁易怒,她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信任與愛,被世界排除在外。
事實上她們都是受害者,但你會看到她們所受的傷害不僅僅於事件本身,而是範圍更大更深的影響,在世俗的流言蜚語及媒體不明真相的臆測報導之下,帕琵和莎蓮娜永遠都要承受以「冰淇淋女孩」命名的犯罪話題的這種惡意分類。
兩個女孩裡面,我是對帕琵比較有好感的,只可惜我總覺得就篇幅來說,莎蓮娜比帕琵多上很多。
我認為兩相比較之下,帕琵失去的太多,雖然在讀完以後的我也清楚;兩個人所受的傷害與失去的快樂,沒有誰多誰少誰好誰壞的比較性,而應該是等量齊觀的,但心裡還是忍不住覺得對帕琵要多同情一些;人生中最珍貴的青春在牢獄中度過,也沒有人相信她是無辜的,小小年紀自己一個人在獄中孤零零地對抗孤獨與批判,要怎麼要求這樣一個人在出獄後擁有美好的心靈和溫柔的品性?
也許是因為我對帕琵比較有好感的關係,所以從一開始我也就一直以帕琵的思考來看待這整件事情,事實上我是有些偏心地希望莎蓮娜在帕琵進逼之下承認過錯,然後還帕琵一個清白和光明的人生。
不過這在看到後段時就知道;事情並非如我所想,我也發現了當初雖然莎蓮娜以無罪開釋,但這些年來她所受的煎熬不見得比帕琵來得少,她必須小心翼翼地讓這個世界忘記她是誰,她也必須忘了自己是誰,否則她的人生就走不下去,可是沒有人可以把過去完全地遺忘,過去就像太陽底下的影子,只要陽光一照就會現形,除非你逃到另一個陰影底下。
然而,你終究無法不到陽光底下、不能不去正視影子連在自己腳下的事實,因為現在是過去的累積,是相對於人生本體的映射,可是帕琵和莎蓮娜都以為,只要照心裡想的去做,就可以擺脫過去,正因為如此,他們永遠無法與影子共處,永遠在尋找可以隱沒影子的陰影處。
影子是不可能擺脫掉的,唯一能做的;是接受它、承認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唯有正視陽光,過去才真的能在自己人生中成為過往,才能在實質意義上不再成為糾纏自己的噩夢,而永遠只是連在腳下的單純影子。
事實的真相在最後一刻反而不重要了,我也是到這一刻才知道,無論怎麼做,有些悲傷痛苦和憤怒也不可能抹消,就像已經造成的事實是覆水難收了一樣,如何在那個不願回首的過去基礎上重新建立起心靈來面對以後,才是更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帕琵和莎蓮娜最後也選擇了正視過去與面對未來的態度,事實上她們到最後都沒有還原真相,也不相信對方的說詞,簡單一點說就是彼此都在心中保留了自己認可的事實,但把眼光著眼在未來的幸福吧。
雖然我覺得以將近五百頁的頁數導向了這樣的結果,還是顯得有些太過理想化的突兀,可是我又想了;這樣的結局不也是很好的嗎?理想化的突兀,只能說是一點點雞蛋挑骨頭的感覺吧。
( 冰淇淋女孩 )
作者:Dorothy Koomson
( 桃樂絲.庫姆森 )
譯者:謝雅文
出版:三采
2010年07月02日
- Mar 28 Wed 2012 22:19
再感動一次/DEEN「このまま君だけを奪い去りたい ( New Version )」
「このまま君だけを奪い去りたい」;DEEN 的成名單曲。
我以前曾寫過這首歌的感想,之所以現在又再寫了一次,是因為這首歌在 2005 年 DEEN 又重唱了一遍。
同樣的一首歌,同樣的人再唱,事隔十多年,味道已經不一樣。
93 年的「このまま君だけを奪い去りたい」既纏綿又深情,透過池森秀一悠遠的嗓音,傳達出了那種淡淡的悲傷,面對離去與冷掉的愛,只能在回憶裡去追尋,然後任由自己在想不顧一切追回所愛的情緒裡瘋狂。
05 年的「このまま君だけを奪い去りたい」纏綿與深情依舊,但確沒了那份不顧一切的瘋狂,反倒是多了更多更多像是訴說滄桑的嘆息。
如烈火般的情緒反應,是年少輕狂的證明,而今輕狂已去,留下的只有無奈的現實。
過了十三年,同一首歌卻有了這樣不同的味道,我覺得這和時代與個人的成長也有很大的關係,05 年的 DEEN 在對於愛情的觀念肯定和以前是不同的,過去僅管接受現實但仍然會有那麼一點不願放手的不甘,但到了現在,卻是把自己投入回憶裡不肯醒來,可是這是不可能的,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只能學習著背對著事實然而卻默默接受了一切。
面對愛情的離散,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成熟的,我覺得現在的 DEEN 就是唱出了這種希望成熟的心理,但是下台的身影和姿態可以要漂亮就有多漂亮,唯獨空白與寂寞是無法掩飾的。
這個重唱的版本徹底地體現了對愛情的成熟態度,我想那正是 DEEN 再一次重唱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愛情觀,然而也就是這份成熟,讓人聽了心痛。
因為這首歌,我在過了這麼久以後,又在 YouTube 上看了幾個 DEEN 的現場演唱。其實我很後悔自己做了這麼幾件事,因為我傷心地發現以往令我著迷的主唱池森秀一,歌聲已經有了那種唱不上去又降不下來的尷尬蒼老。
我不禁感慨 DEEN 真的老了,我曾說過;池森秀一的聲音是我心中最理想的歌聲,但這歌聲,只能在過往的演唱和回憶中去尋找了。
這首 05 年的「このまま君だけを奪い去りたい」是在錄音室錄的,如果是現場也許情況會很恐怖吧。
這件事讓我想到,對於一個樂團、歌手而言,到底什麼是最好的謝幕方式?
結束在最美麗最絢爛的時候,會讓人感到痛惜遺憾。
可是比起逐漸的變質凋零,有時我竟希望讓時空凝結在那最美好的時刻,我寧願自己去承受那突兀的悲傷扼脕,總好過看見它慢慢地在時光的前進中隨著流逝。
我並不希望 DEEN 引退,不是這個意思。
只是真的難免不捨及嘆息。
このまま君だけを奪い去りたい
2005年10月26日リリース
作詞:上杉昇
作曲:織田哲郎
編曲:葉山たけし
歌詞請見前帖:
http://tw.myblog.yahoo.com/akiyon-blog/article?mid=10167&prev=10441&l=f&fid=43
93 年的原始版本:
過去的現場演唱:
- Mar 26 Mon 2012 22:21
瑪莉亞.恩尼斯坦 -- 巴斯特的耳朵
我覺得與其說〈巴斯特的耳朵〉是一本劇情很好的書,不如說它是一部寫得很好的書。作者在人、景物、故事情節的敘述,非常清晰明白且毫不模糊,然而在直接了當的透明中卻又有著朦朧鮮豔的色彩,彷彿有股惡意的嘲笑撩撥著感官觸覺,逼迫讀者跟著她的文字進入它的世界。
就寫作手法與文筆風格而言,這真的是一本極為奇特但卻又不難讀的書,但是我又很難解釋得清那種好與奇特是什麼感覺,只是感到這本書的文字真的很不一樣,具有某種吸引人的魔力,讓你讀著讀著會捨不住放下。
或許是因為一路讀來,字裡行間總充滿了令人無法置之不理的聯想,無論是美好還是惡劣的聯想,它總是有股誘導人浮想連翩的能力。
從書面上的宣傳看到;為了敘述這個作者奇特的文風,文學評論家們甚至為她創造了一個新單字叫做「Ernestamian」,「Ernestamian」可以看得出來是作者名字 Maria Ernestam 中「Ernestam」的變體和改寫,所以在還沒有確定意思之前,或許可以說這個敘述文字風格的新單字意思是「恩尼斯坦風格」吧。儘管因為才一本書還很難下定論,但我覺得以這本書而言確實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那種特別就像村上春樹出現的時候一樣,在之前找不到有相同或類似寫法的書,而在讀過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原來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書寫。
以作者其名而衍生創造的單字,我覺得這讚譽毫不誇張,只要讀過〈巴斯特的耳朵〉的人,一定也會同意。
這是一本翻到最後才能知道一切的書。
它不走懸疑路線,沒有任何推理要素,然而當真相整個翻過來呈現在你眼前,這才明白,這本書藉由回憶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甚麼樣的故事。
很多書會說;不要翻到後面,要把真相留到最後解讀才有閱讀的樂趣。但是〈巴斯特的耳朵〉不會,因為就算你先看後面,也無法看懂它在講什麼。它本來就是一本日記,不是追蹤,而是回溯,是用一種朦朧的畫面和實在的言語拼湊的一個回憶。
愛有多深,傷得就有多重。在那回憶裡女主角伊娃重新述及了自己那永遠渴望卻得不到的愛、還有被如尖刺般的語言戳傷的自尊以及受到傷害與求不得愛意的憤怒。這些說不出來卻無法忘記的複雜百味,化作了伊娃心中的秘密,透過那個自己製作的〈巴斯特的耳朵〉做一個沉默的聆聽者來讓她傾訴。
沒有什麼事情,比「秘密」還吸引人。
秘密是不可說、不能說、說不出的加了鎖的話匣子,隱忍封閉卻又款款地誘惑人一探究竟的慾望。
在玫瑰的花辦香風裡,沉靜抑鬱的想像將秘密當種子埋在玫瑰花園裡,迎風搖擺的玫瑰花散發刺鼻的香味,婀娜著妖豔的美姿,訴說的是;不可告人但任何人都絕對無法聽清楚的,秘密。
當我看到書中不厭其煩地出現提及花和花園這兩個名詞時,我想到了〈達文西密碼〉裡說的,玫瑰代表秘密。也想到日劇白夜行裡亮和雪埋在花園中不可告人的事物,心陡地跳了一下。
我不知道作者否有意藉此暗示,又或者只是無意的巧合?但前述兩作讓我有了不祥的聯想。
事實上,巴斯特的耳朵,這東西本身就是伊娃的第一個最大的秘密,它象徵了伊娃開始藏起自己的內心、壓抑悲傷委屈以及憤怒惡意的開端。當這本日記寫到了最後,代表所有的一切都傾倒了出來,伊娃也終於告別了與巴斯特的耳朵共存的人生。
但是;這本寫完的日記也將要闔上,伊娃所告白的秘密也將隨著闔上的日記封閉於頁面中,秘密仍然還是秘密,即使寫了下來,即使從中徹底解放了自己,然而秘密始終沒有獲得解放,只是隨著化為粉塵的巴斯特的耳朵,化做另一個形式;在實質、虛像中存在。
( 巴斯特的耳朵 )
作者:Maria Ernestam
( 瑪莉亞.恩尼斯坦 )
譯者:李佳純
出版:三采
2009年09月23日
- Mar 24 Sat 2012 18:23
華麗的挑戰 ( 五 ) -- 第 13 集
這一集的宮囍果然沒有什麼挑戰演技的機會了。
雖然覺得很可惜,不過〈華麗的挑戰〉雖然是一部平凡小女孩成為天后的故事,但這是她的職場背景,在這個職業以外的宮囍,也有她另一個簡單的人生,或者說藝人這份職業不過是這人生中的其中一環與一部分,現在只是又回到基本面而已。
想想,這一路演下來不也都是這樣的嗎?
在「愛我吧!部」接任務出任務,還有和琴的親密友情,都是宮囍人生中很重要的印記。
若不是這些機會給了宮囍磨練,去重新學習 LME 強調的「愛」與「被愛」,宮囍也不能逐漸地成為現在這個離「耀眼的地方」越來越近的「演員靈魂比山高比海深」的演員。
在這第十三集我又看到了一次宮囍把手伸向太陽。
光芒雖然很刺眼,但是那麼燦爛華麗的光輝,誰不嚮往?
上一集本來預計不破尚和宮囍的糾葛,其實沒有預想來得多。
是說;總覺得這一集看起來怎麼樣都沒有倒數第二集的感覺。
敦賀蓮和宮囍的感情戲雖然有加溫,但還是沒那種終於要到最後結局的感覺出現。
如果真的比十四集還多,就算一集也好,我會很高興很高興,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很喜歡陳意涵和〈華麗的挑戰〉。
反正,總之敦賀蓮總算承認自己愛上宮囍了。
對照第十集的打死不承認,我感到了一絲如釋重負的快感。
因為這也實在壓抑得太久太徹底了,ㄍㄧㄥ得要命,真想學劇中丸子的那句「ㄍㄧㄥ得過衣架喔?」來反問他。
經紀人杜金也曾說他根本是個戀愛白癡。
後來 LME 的總裁就針對這一點找他面談過,大眾情人的實力派演員敦賀蓮,事實上不懂所謂的愛情。
直到出演〈Dark Moon〉的嘉月以後,敦賀蓮才知道自己確實不懂愛情。
其實我不認為一定要談過戀愛,才懂什麼是戀愛的感覺。
敦賀蓮的情況是剛好如此而已,我不認為他是因為沒有真正戀愛過,所以不懂得愛,而是他一直以來都錯解了過去那幾段戀愛是愛情,所以他就用這種心態去模擬感情戲的心境。
可是這一回的感情戲,在內心的糾葛有很複雜的表現,並不只是深情的眼眸和愛語就可以表現出來,而是需要某種眼神肢體充滿動搖、衝擊的模糊張力,但這卻是違反了敦賀蓮一貫認為的情感演繹,所以他演不出來,因為他無法想像。
如果說敦賀蓮是戀愛白癡,其實宮囍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
宮囍比敦賀蓮好一點的地方;是她知道愛上人的感覺,那應該是在和不破尚青梅竹馬的情感中認知到的感受。但是在和不破尚情感歸零以後,宮囍似乎就回復到她開朗但遲鈍的傻妞個性。
別忘了以前琴懷疑敦賀蓮喜歡上宮囍時,宮囍的回應。
宮囍和敦賀蓮之間的情誼,是從原本的針鋒相對而逐漸緩和,是很標準的一對冤家。
不過在我看來敦賀蓮對宮囍倒是一直如一,是那種既在意又否定、既關心又逃避的壓抑性格。
這也許可以從這一集;他說在「這裡」不能讓任何人成為「最重要」的人,這樣的理由看得出所以然來吧。雖然還是很語焉不詳就是了。
倒是宮囍,從一開始和敦賀蓮彼此互看不順眼,到認同他的實力而逐漸變得崇拜他,甚至是尊敬且渴望獲得認同,而且到了現在是只要有問題就會向他求教,並且積極主動地關心和替他煩惱,宮囍到底對敦賀蓮抱持的是什麼樣的想法,她自己有想過嗎?
我本來想;只是這樣難道不可以嗎,難道一定得是愛情?但是就整個發展而言我想情況絕不會如此而已,可是若真只剩一集,這樣的發展空間會到什麼樣的地步,老實講,情況真的說不準。
若是真的要有一個結果,我覺得宮囍和敦賀蓮互相承認有好感,並開始嘗試交往,然後就這樣結束的話,個人感覺是個不錯的結尾,很多事不是一定要演出來的吧,只要兩個人都坦承了自己的感情,後面就留給想像來揣摩發展了吧。
不過宮囍是不是真的喜歡敦賀蓮,這我也不敢肯定,只能說,確實很在意‥‥
- Mar 22 Thu 2012 20:25
東野圭吾 -- 異變13秒
東野這次寫出了一本堪能證明他「百變寫手」稱號的精彩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尤其是這種處理科學、時空理論的題材,往往都為了將原理解釋得更清楚而使得節奏變得冷硬,然而它們是科幻不可缺少的元素,於是冷僻和生澀的文字,總讓我對科幻小說望之卻步。
所以,在一開始,我就沒對這本〈異變13秒〉抱有多大的期待。而事實上,初看前幾頁的時候,也讓我有果不其所以然、確實是科幻本格無誤的確信。
然而一旦過了這個部分,馬上跳入故事主旨的〈異變13秒〉,瞬時擺脫了沉悶冷硬的氛圍。
〈異變13秒〉這個標題事實上就表明了這是一個關於時空的題材,十三秒時間的變異造成了整個故事的發生。
所謂的變異,舉例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時間像一台列車,而中間有一個前後十三秒的車廂被拿掉以後再把列車接起,但僅僅車廂拿掉,卻忽略了車上的乘客,因而使得原本在這段時間內的某些人的存在變成無法置放處理的意外,這個意外扭曲了時空,所以時空為了要使時間的列車能繼續行駛,就必須另外安置這些乘客。
不過,若是列車的車廂所認可的確實數目就是如此的話,那麼,多出來的那節車廂,在時空中該以何種方式存在?
這就是〈異變13秒〉中那個暴雨和頻繁的地震的另一個世界存在的根本原因,故事中的角色突然置身於一個熟悉卻又陌生於此,這是因為他們是時空不得不處理的意外,但是時空雖然暫時以此作為補救,不過又試圖恢復原狀,所以這個世界的災難才會如此頻繁,讓這些主人翁們舉步維艱,而身為讀者的我也跟著他們在扭曲的時空與劇烈的災難之中,逐步探索未知的恐慌和生存的意義。
不過,我讀到這一段對於時空異變的解釋時,想到的卻是〈神劍闖江湖〉裡劍心使出奧義天翔龍閃第一劍造成的真空。
講完了科幻的部分,來談談其他的。
我覺得〈異變13秒〉可說是一本綜合了求生與逃生兩種特性的小說。既要在險惡的環境中努力生存,又得想法子回到原本的世界。
求生小說最常見的就是身處孤島的作品類型。而以災難為題材的作品,主旨是逃生。事實上這兩種類型幾乎是時長共存的,像是最典型的〈魯賓遜漂流記〉,還有我最近看完很喜歡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都是兩種合一的小說。
求生與逃生,事實上就是「生存」,也就是想盡辦法活著,而賦予這兩種「活著」的手段,往往是對人性探討的訴求。而如前面提到的〈魯賓遜漂流記〉和〈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其最終目的所求,不外是活著,是以單人的意志表達生存的思想與執著。
魯賓遜、少年 Pi 都只是一個個體,在行為上不需考慮秩序,但是當人數變多,各自有想法的個體就產生了所謂的社會性和大局和諧的思考,在人性層面的探索就會更複雜也更糾結。如果要舉例的話,我會想到去年 ( 2011 ) 夏天讀的〈蒼蠅王〉。
〈異變13秒〉很明顯地是屬於多的、複雜的那個類別,自然也不例外地有討論到團體社會中的人性。在災難的試探和考驗、在善與惡的辯駁中,生命這個課題於〈異變13秒〉,不自然刻意地顯得沉重且難以面對,那是因為關於生命的一切,我們已無法決定是非與對錯。
伊坂幸太郎的〈沙漠〉曾提過這樣一個想法,人活著沒有那種如同電器一樣的使用說明書,正確與錯誤事實上都沒有一定的標準,而我們對於活著這件事,也說不出一個真正的好與壞,未來的概念其實很空虛,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不知道要往哪裡邁出,原來青春是在忽略明天的情況下盡情揮霍的瘋狂,一旦當你察覺到這個沒有使用說明書的事實,就等同走進告別青春的沙漠。
要怎麼存活下去,要抱著如何的心情面對未知的災難,又或者要怎樣在夾縫中判斷希望的訊號,這是〈異變13秒〉的主人翁們一邊逃離災難求生並一邊尋求真相的途中,一直在嘗試找到的解答,但是就像沒有使用說明書的人生一樣,誰也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人生路上的每一個選擇實際上都是一場豪賭。
然而,人只要活著,也許總有一天一定可以找到自己認同的答案,也或許窮極一生都找不到,因為生命這東西,沒有標準答案可以解答。
活著的本身,就是一種奇蹟,一秒鐘一秒鐘地活下去,就突破了一秒一秒的臨界點。
雖然在讀完之後,有種想要訕笑;那努力生存與思考生命的態度,其實不過是被遺忘的十三秒罷了。
但我卻突然這麼認為了;沒錯,活著就是這樣。
我覺得這本書最難得的是;東野提出了很多問題,也做了論述,但沒有更深入的討論。這固然是東野那只述事實而缺少意境的文字所致,但不能否認的是這個一向為人詬病的缺點,在某些題材會成為優點會成為優點。如果真的更深地探討,恐怕會像伊坂幸太郎一樣,被過多議論對話的哲思抹殺了流暢性。
也許在文學藝術的層面上,直白簡潔的東野圭吾毫無藝術性可言。但,有時我們需要這樣的無藝術性,因為我們需要一個把想像和思考留給我們的作品。
パラドックス13
( 異變13秒 )
作者:東野圭吾
譯者:劉子倩
出版:皇冠
2010年0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