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看起來很甜美,但事實上讀起來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一場說不出口的禁忌愛情。
一段因暴力造成的噤若寒蟬的恐懼。
一件真相各自解讀的兇殺案。
讓帕琵和莎蓮娜的人生從此變調。
多年後她們兩人的人生:
一個隱瞞過往,亟欲尋求自己幸福的可能。
一個想要掀開過去,試圖還原真相。
她們心裡想的是:
一個堅決保護、捍衛現有的幸福。
一個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取回失去的人生。
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目的,事實上都源自於不願意面對過去的逃避心理。
為什麼要逃避?
因為過去太可怕太令人恐懼太讓人不願意去回憶。
於是故事在好幾個時間軸上推進,有正在過的現在和被切割成好幾段的過去,在這些片段裡作者一點一滴地建立起讀者對帕琵和莎蓮娜的了解,體會她們人生中因失去而造成的痛苦。
莎蓮娜擁有一個看似和大家沒兩樣的家庭,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失去了對任何人坦誠相對的心,變得敏感而神經質,戴上了保護自己的面具。
帕琵因為被定罪入獄,斷送了寶貴的青春歲月,同時也變得暴躁易怒,她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信任與愛,被世界排除在外。
事實上她們都是受害者,但你會看到她們所受的傷害不僅僅於事件本身,而是範圍更大更深的影響,在世俗的流言蜚語及媒體不明真相的臆測報導之下,帕琵和莎蓮娜永遠都要承受以「冰淇淋女孩」命名的犯罪話題的這種惡意分類。
兩個女孩裡面,我是對帕琵比較有好感的,只可惜我總覺得就篇幅來說,莎蓮娜比帕琵多上很多。
我認為兩相比較之下,帕琵失去的太多,雖然在讀完以後的我也清楚;兩個人所受的傷害與失去的快樂,沒有誰多誰少誰好誰壞的比較性,而應該是等量齊觀的,但心裡還是忍不住覺得對帕琵要多同情一些;人生中最珍貴的青春在牢獄中度過,也沒有人相信她是無辜的,小小年紀自己一個人在獄中孤零零地對抗孤獨與批判,要怎麼要求這樣一個人在出獄後擁有美好的心靈和溫柔的品性?
也許是因為我對帕琵比較有好感的關係,所以從一開始我也就一直以帕琵的思考來看待這整件事情,事實上我是有些偏心地希望莎蓮娜在帕琵進逼之下承認過錯,然後還帕琵一個清白和光明的人生。
不過這在看到後段時就知道;事情並非如我所想,我也發現了當初雖然莎蓮娜以無罪開釋,但這些年來她所受的煎熬不見得比帕琵來得少,她必須小心翼翼地讓這個世界忘記她是誰,她也必須忘了自己是誰,否則她的人生就走不下去,可是沒有人可以把過去完全地遺忘,過去就像太陽底下的影子,只要陽光一照就會現形,除非你逃到另一個陰影底下。
然而,你終究無法不到陽光底下、不能不去正視影子連在自己腳下的事實,因為現在是過去的累積,是相對於人生本體的映射,可是帕琵和莎蓮娜都以為,只要照心裡想的去做,就可以擺脫過去,正因為如此,他們永遠無法與影子共處,永遠在尋找可以隱沒影子的陰影處。
影子是不可能擺脫掉的,唯一能做的;是接受它、承認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唯有正視陽光,過去才真的能在自己人生中成為過往,才能在實質意義上不再成為糾纏自己的噩夢,而永遠只是連在腳下的單純影子。
事實的真相在最後一刻反而不重要了,我也是到這一刻才知道,無論怎麼做,有些悲傷痛苦和憤怒也不可能抹消,就像已經造成的事實是覆水難收了一樣,如何在那個不願回首的過去基礎上重新建立起心靈來面對以後,才是更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帕琵和莎蓮娜最後也選擇了正視過去與面對未來的態度,事實上她們到最後都沒有還原真相,也不相信對方的說詞,簡單一點說就是彼此都在心中保留了自己認可的事實,但把眼光著眼在未來的幸福吧。
雖然我覺得以將近五百頁的頁數導向了這樣的結果,還是顯得有些太過理想化的突兀,可是我又想了;這樣的結局不也是很好的嗎?理想化的突兀,只能說是一點點雞蛋挑骨頭的感覺吧。
( 冰淇淋女孩 )
作者:Dorothy Koomson
( 桃樂絲.庫姆森 )
譯者:謝雅文
出版:三采
2010年07月02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