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記憶」是我看的第二本荻原浩作品,在看過「來自神的一句話」以後,我就對這個作家很有興趣,記得「明日的記憶」也是荻原浩的成名作,或是說;因為這部作品才改編成由渡邊謙主演的電影,所以「荻原浩」這個名字才會讓人稍微有了點印象。


在後來看過電影以後,覺得電影還是比不上原作的,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很刻板的重病電影,一樣地只是強調得了不治之病的痛苦,還有家庭給予病患的支持,就是這樣而已,過度渲染的堅強和溫馨、死命催淚的感傷畫面,一切的一切都還是只讓我覺得做作矯情,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的心中掠過「啊…還是這樣啊…」的沒有被什麼給觸動的感想
以話題性和悲傷的效果而言,電影還算是不過也不失的,只是如果我們把「阿茲海默症」這個因素排除掉的話,這部電影依然還是同其他去掉因素的所謂生命電影一樣的平板
渡邊謙演技是沒話說的,他很用心地揣摩逐漸失去記憶的佐伯雅之,但是去掉過多原作的細膩微小,而太過強調那在這類電影中必然要有的堅強、努力、勇敢、眼淚、傷痛,使得渡邊謙飾演的佐伯也只能流於哀愁的俗套,這真的是挺可惜的一點,我想那不是演員的過錯,而是整個電影環境的過錯,渡邊謙只能扮演好其中那份印象而已,儘管他很漂亮地在每個眼神、動作、言語透露出高度成熟的戲感,但是描寫不夠深度的角色及故事扼殺了渡邊謙的精采



書名:明日の記憶 ( 明日的記憶 )
作者:荻原浩
譯者:戴偉傑
   劉錦秀

出版:商周出版
   2007年08月11日



最初剛看「明日的記憶」的時候,我真的很難想像和「來自神的一句話」是同一個作者,因為風格相差之巨大實在令人無所適從,不過慢慢地再繼續看下去後,從文詞使用和情景敘述,仔細地觀察一下還是能感覺到荻原浩的一貫風格


「明日的記憶」是很特殊的一本關於描寫不治病症的書,一般這類型的書都會說是什麼堅強地在絕望的日子中尋找希望、與病魔搏鬥後,雖然死去卻感動周遭所有的人、鼓舞許多軟弱心情的生命勇者的故事,老實說;即使荻原浩這樣寫也絕對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這類型的作品都嘛是這樣,只不過多你一個,也沒少到哪裡去,更何況關於阿茲海默症,能寫的部份很多很多,能給予的淚水與傷感也並不難信手拈來


但是「明日的記憶」不這樣作,不知道是他做不到?還是刻意不這麼做呢?這個我覺得很難說,但我想一個作家就是要控制他的文字來呈現自己想表達的效果,我相信是荻原浩做不到,因為他本來就不是這樣的作家,他也不這麼作,因為這就不是他的風格


荻原浩以平易的方式來詳細地解釋佐伯逐漸失去記憶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稍微有所不慎就會把故事帶向悲傷的刻板模式,但是荻原浩駕馭得很好,總不會把氣氛導向這個方面,而在這個失去記憶的進展中,佐伯以自己的毅力來抵擋病魔,包括寫小紙條來提示自己記住所有的事情、食用有益大腦記憶的食物…佐伯耐心地等著特效藥問世的一天,同時也拼命地想保住自已一直以來的生活型態,但是他的人生仍然被疾病慢慢地侵蝕而逐漸的改變


逐漸改變的過程,也就是「明日的記憶」著力最深的部份,我們清楚看到佐伯從抗拒自己的病到接受的轉變,看見他努力地想要在職場上表現自己依然能夠如同以前一樣的工作


但所謂的侵蝕與改變就是這樣快速且不知不覺
對照佐伯的努力;諷刺的是他記下的越多、忘記的就越多,因為他不只是忘記了日常剛發生的事情,是連接這些新記憶的舊連結也一併丟失了
即使寫好備忘的紙條還是會忘記臨時開會的時間,關上家門開車準備上班時卻發現自己已經忘記剛剛門是怎麼關的,走過幾百次的街道突然間變得陌生,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所有的記憶都開始離自己遠去,過去的曾經存活過的記憶,在習慣動作中慢慢地不再是習慣


這個書名「明日的記憶」取得真好,因為對佐伯而言;根本沒有現今當下的記憶,今日是不存在的,只能在明天來透過備忘溫習與了解,而在這成了今天的明天、而後明天的明天都是日復一日地重複這樣的複習,記憶不是現在進行式,而是過去式


記憶是什麼呢?我記得在「挪威的森林」、「暗黑童話」的心得中也有因為讀完作品後對記憶的感想闡述,而在讀完「明日的記憶」後,不能避免地必須會再對這個課題有所想法,記憶這東西,我覺得也代表了一個人的個性及人生,記住的是自己的習慣,不單單只是「活過」這麼簡單而已,就是因為累積的記憶會成為回憶,而「活過」才能成為「活著」
像佐伯這樣無疑是痛苦的,隨著一天一天的過去而漸漸地沒了記憶,喪失「活過」的證據、也失去「活著」的依據
讀完「明日的記憶」以後,我很慶幸自己還能擁有記憶、還能記住自己思考的事情,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我正「活著」,並且不斷製造「活過」的憑證


不過讓我回到書名;所謂的「明日的記憶」來聯想吧~~
不斷失去的佐伯,也正用心地製造自己的回憶,雖然書裡沒有這樣說,佐伯也不這麼認為,但我覺得他是堅強的,在還記得所有事情的時候是如此,忘記了以後也還是如此,他想要自己到療養院去、想繼續地捏陶瓷,他用他所還能記住的思考,在日後的空白人生裡盡情地畫上色彩


不知道為什麼,在這應該帶有悲傷意味的故事結尾,看到在山林中持續地捏陶燒陶的佐伯,其實他常常很快地就忘記了曾經思考過和說過的話,但是他已經不再去在意這些事情,我忽然有種感覺,失去了記憶的佐伯反而擁抱住最簡單的人生,快樂的事啊、悲傷的事也好,都只有在當下感覺過以後,便不會再留下痕跡


也許;所有的身邊的事物都像是隨著記憶堆築的沙塔讓時間的風給推散了,可是當不再會感覺擁有與失去時,卻成了反璞歸真的潔白了


荻原浩把這個光看文案與標題便會直覺是哀傷的「明日的記憶」,用很特殊的方法娓娓道來,花了很多力氣去仔細地描述佐伯失去記憶的過程,但在最後卻又很戲劇性地急轉直下,不以旁人與佐伯完全發病前的視點看待已經完全空白的佐伯,而是盡量以一個;如果我現在已經什麼都忘記想不起來了,我會怎麼作?會怎麼想?…這樣的角度去完成了佐伯的結局


能夠把一個得到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心境做如是描寫的,在我所認識的作家中,想想除了荻原浩也沒有別人了


關於荻原浩,我真的除了說佩服和喜歡,說不出別的形容詞,這個作家最吸引我的、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生動靈活的文筆,幾近口語化又不至於過度地趨向無形容詞的直白,這是文字別於語言的魅力,但是文字的運用因人有所不同,荻原浩不會使文字艱澀難懂,可是也不會白描得讓人覺得太過直敘,我覺得這才是大眾白話文學最精鍊的表現,以前我曾用這個方式形容過一個作家山崎豐子,而現在我再一次這樣形容荻原浩


雖然他們的文筆都是我心目中最欣賞的,但是山崎豐子和荻原浩到底還是不一樣的,山崎豐子的作品架構嚴謹,人物的描寫及對話、場景的敘述都到了一字一句入木三分的深遠境界,相較之下荻原浩就顯得袖珍玲瓏,不過荻原浩的小巧靈活又是山崎豐子所欠缺的,兩者各有所長各自精彩


實在地說;就是因為荻原浩的這種特性,使他無法像村上春樹、三島由紀夫一樣成為一個當代的大師級文學家,最多也只是能夠成為暢銷作家,但是否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永遠存在呢?


我覺得不行,至少從現階段的荻原浩來說,不行~~


文字作品這個東西很奇妙,要多了點什麼很複雜又單純的讀「什麼」,才會讓整個作品出現一種肉眼無法觀察、只可以用感覺來體會的光輝,那或許是種藝術性、或是感性思想的不合理性,總之就是因為只能憑感覺來意識;所以才簡單,但因為說不出來到底發現到了什麼,所以又很複雜
而在荻原浩的作品裡;真的沒有感受到這所謂的「什麼」,是一道很順暢的河流,帶領我一路沒有阻礙地流了過去,完全很清楚地無法看見沿岸所藏住的風景


偶爾會無聊地這樣想;如果荻原浩也去寫一部像山崎豐子「白色巨塔」一樣的作品,他有辦法使它成為不朽的巨作嗎?


不過沒有關係,荻原浩的作品能不能萬古流芳?那顯然不是現在的我要去替他擔心的,也不會去在意這件事,因為;那就是荻原浩啊,是我生存的這個世界年代所喜歡的當代作家,啊…我是如此地幸運,與小麻由、與荻原浩的作品一起活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