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強調個性與獨立作主的年代,常聽到一句話,叫做「作你自己」。
無論哪個世代,忠於自我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人活著總是有太多顧慮,太多的阻礙阻止自身自我的自主性,想怎樣卻不能怎樣,這是所有人都會感受到的不痛快制約。


記得聽過這樣一個理論,青少年時期的人,是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候,在此之前的人在思考本位上往往沒有強烈的自主性,所以會順從長輩教養的觀念,等於是自己不知道想怎麼做,因此就照著大家說的來做。
然而當自我意識形成時,順從自主思考的意念就會抬頭,為了自己的主張,有時會採取強烈的抗拒態度,那也就是所謂的青少年叛逆。
我覺得當人一但有了自我的主張以後,就是一輩子的叛逆了,因為世俗本來就是個約定俗成的最大公約數,再怎麼樣自己都肯定會和其中的某幾項事物格格不入,只是在叛逆這個觀念底下,你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反抗而已。而青少年時期由於是自由意識的初萌,所以相較於成人的社會性來說,就顯得激烈強硬,而那恰好是青澀的證明,也就是最奔放瘋狂的青春;青春啊。


「搞怪少年盧基」的故事背景就設定在這個青春啟蒙的年紀,從「作自己」開始思考,給了讀者一個另類的論點。這本書所說的少年盧基,在故事一開始就突然地丟掉了習慣的打扮,而以一個怪異的衣著裝扮出現在所有人的面前,這個和和過去不一樣的形象和過去不一樣嚇壞了老師、同學,還有這本書的主角、盧基的異性好友亞莉安。


為什麼盧基要這麼做?真誠,這是少年盧基給予所有對他改變而感到疑惑的人唯一的答案。他要做真正的自己,一個不是人云亦云、喜好受到影響的自己,他要改變,完全地發自內心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想做的事。


作者克莉絲汀很巧妙地用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以盧基好友亞莉安的眼睛看待盧基的改變,在那些對談與自我的剖析中,敏銳地呈現出少年少女心中那一點不安而造成的敏感世界;在意他人的想法、別人眼中的自己,在那些揣測與想像中,試著理解越來越廣大的世俗。
每個人多少都會關心別人怎麼想自己,所以總會試圖去試探與詢問,用各種的方式,於是在不知不覺間,配合著大眾的呼吸與想法,然而卻又忍不住地想展現獨一無二的自己,以破壞的模樣展現,而那就是所謂的青澀青春、就是叛逆。


盧基是叛逆嗎?還是那因青春作祟而行之的為了叛逆而叛逆?
事實上任何真與假的辯論都是世俗的定義下的詭辯、也是大眾想法中獨一無二的那個壓抑的自我。所以盧基的叛逆、亦或是搞怪才會那麼地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因為他的這些行為,或多或少地紓解了那尷尬青少年時代的沉悶。


但是,難道這樣就是「作自己」?
「當人格自內而外表現出來時,它一定會反過去對其成長產生影響,而一個人外貌的改變也會持續地影響其內心世界」
這是盧基最開始得出的結論,盧基外貌裝扮的改變,事實上是在試著尋找一條真誠的出路,改變了以後,應該會有所不同,有勇氣去嘗試新的改變來了解自己,多少人能有這樣的勇氣?


但是,盧基卻又很沮喪地發現,當你開始搞怪 ( 叛逆 ) 了那麼一次之後,所有的人都會把你看成是「會搞怪的少年盧基」,接下來的你只能搞怪 ( 叛逆 ),不能夠偏離這條道路,結果事實上是一樣的,你跳脫了這個世俗,卻落進了另一個眼光印象之中。
真正的自己,或許換了個模樣,會有勇氣去表達出來,但那可能無法完全,只能是一部份,充其量只是換上了另一張面具來戴而已,有些真誠或許能夠透過新的面具表現出來,有些則不。
改變自己的模樣很簡單,但若那並非你本來的模樣,那終究不是你、不是真誠,所以你無法持久。當你換上了這個面具就得扮演好這個面具的角色,直到你又換了另一個為止,那畢竟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盧基認為;外貌的改變可以持續地影響內心世界,事實上很遺憾的;什麼都能變,只有自己變不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本質這東西,永遠是不變的。我們以為已經改變的,並不是內心與自己,而往往只是那片臉上的面具。




書名:Luki-live
   ( 搞怪少年盧基 )
作者:Christine Nostlinger
   ( 克莉絲汀‧內斯特林格 )
譯者:唐陳
出版:新苗
   2004年10月05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