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是「大秦帝國」裡我最喜歡的一部

可能是因為戰國時期的諸場著名大戰都在這部裡面登場吧,粗略地數一數就有齊滅燕、第二次合縱大戰、秦拔魏河內、秦攻郢迫楚遷都、閼與之戰、齊滅宋、燕滅齊、田單復國戰、長平之戰、秦三圍趙邯鄲等大戰,次次都是戰國時期的有名會戰。

 

我覺得這也是戰國時代最後最亮的一個階段,計謀縱橫層出不窮、將士用命戰場搏殺,回想起那種殘酷的殺伐猶自顫慄,想到這狡詐算計的明爭暗鬥也不得不由衷感嘆,那確實是一個大爭於世的光輝年代啊。

對後世的人而言,研讀亂世的歷史往往比治世還更令人來得興奮,我也是這樣的情況,畢竟亂世出英雄,太平時代的英才和亂世的人才畢竟不同,亂世時各個勢力為求稱霸一統,破除成規不再拘泥家世品德任用人才,於是這些人或是各為其主、或是下剋上投入大爭,種種情事造就了亂世中明爭暗鬥,層出不窮熱鬧非凡。

可是歷史任何一個亂世都比不上春秋戰國,因為這是一個各種觀念成立又被顛覆的時代,也是勇於改變制度造就大勢的時代。
像是縱橫家,那就是日後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的獨特風景,即使是最為人熟知的三國,也沒有蘇秦張儀這樣的人存在,固然是時代不同以往,但也可以看出春秋戰國在中國歷史中矯矯不群的獨特風貌。

實際上比起三國,我更愛春秋戰國,正如同比起前三國、我更愛後三國。
但春秋戰國就如同後三國一樣,經常不被人想起和提起。
即使偶爾想起,也是在討論秦國的餘韻之下,就像這本「大秦帝國」,但往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這敘述的觀點大多基於「尊秦」的思考上。

「大秦帝國」的作者孫皓暉為秦抱屈,認為後世人多把秦國看成「虎狼」、「暴秦」是種不公允的看法,但實際上被滅亡的六國,基本上受到的輕視更多,後世看待春秋戰國,都將其看作秦國統一天下逐步進展的一段歷史,很多大事都以是否對造成統一有利來看待了。
像是很多人都知道商鞅變法,卻不知道吳起、趙雍、申不害變法,沒錯,他們的變法不夠全面也不夠深刻,終究無法像商鞅變法那樣給予秦國強大的基礎,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秦國後來統一天下了,商鞅的變法成了成功的變法,於是人們只記得成功者的名字與事蹟。
華人經常自詡自己看待歷史沒有西方的英雄主義,對失敗者一樣寄予同情,最好的證明就是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給項羽立帝王本傳,其實不是這樣的,中國歷史一直是一部成功者的歷史,如西楚霸王之例不過是特別中的特別罷了,因為中國歷史的觀點,總是以一統天下為主要思維,即便對政權有所貶抑,但是始終是站在一個逐步統一的角度視之。
即使暴秦,但是;畢竟是統一的正朔,所以觀察春秋戰國的歷史演進,依然以後來秦統一天下來做觀察。

和前兩部截然不同的是:這一部沒有很明顯的主角,我覺得所謂的主角,是連人物的私事都會妥善交代的那種描寫,感情事、心情思想、政治目標、情緒的轉折和人生的改變,是要這樣妥善才能稱得上是主角,像「國命縱橫」中的蘇秦和張儀這樣就是最典型的主人翁式描寫。
可這一部並沒有這樣的角色描寫,或者說很多人都有那麼一點,但卻又不夠深。
贏稷、白起、田單、魯仲連、屈原、趙雍、甘茂、樂毅、趙括都曾有過這樣的描寫,但卻又還不到那主角的境界。

正因如此,相比之下這部「金戈鐵馬」的格局也較前兩作更大,雖然一樣是以秦為主,可是因為彼時國際間大爭頻仍,如果只說秦的話,是很難盡述此一階段的現況,一定得這麼作才行,所以「金戈鐵馬」頗有那種自秦走出、大出於世的豪氣壯闊。
這是戰國中最後的一個光輝年代,是最後一個六國還猶有爭霸餘力的年代,秦國雖強,但也不到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地步,六國抗秦也互有爭戰,當真是金戈鐵馬、廝殺激烈的一個階段。
所以「大秦帝國」六部當中,我最喜歡「金戈鐵馬」的原因就在於此。

我喜歡「金戈鐵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終於有了對趙國的大篇幅描寫。書裡首先提到趙雍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山東最後一個變法有成的國家開始講起。而後趙國稱王,成為戰國時代最後一個稱王的國家,然而後發勁強,趙王國北逐匈奴、東進奪取中山王國領土,而後更於閼與會戰中阻止秦王國東進,讓秦國在對外戰爭首次重挫,和氏璧的爭奪與秦趙兩次會盟,藺相如的強勢作風也讓秦王贏稷討不了便宜,在魏國沒落、楚國一蹶不振和齊燕世仇交戰而國力衰退之後,趙國儼然成為山東六國中唯一一個有能力在軍事上和秦國對壘的強國。
終於等了三部等到了趙國,春秋戰國裡我最喜歡的國家就是趙國,更何況當初若不是趙家,晉國是否三分,也還是很難說的,後世總把三家分晉看作是戰國時代的開端,但究其源,三家之所以是後來這三家,最主要還是當初趙無恤強硬拒絕了智瑤的索求,引發智魏韓三家合攻趙家晉陽,而趙家家臣張孟談游說韓魏兩家倒戈剿滅智家而成,否則依智瑤的殘忍,韓魏能否在趙家滅亡之後繼續維持,還很難說。換個角度說;趙國可以說是戰國歷史第一個改變戰國勢力分配的主角啊。
趙人秉性酷烈、恩怨分明,與胡人相距過近而培養了豪邁的作風,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的說法就由此而來,我一直覺得;趙是戰國時代的代表,個性大開大闔,遇事大悲大喜,既是趙人作風、不也正是戰國時人奔放的時代風格?

趙國出過不少英雄人物,像是廉頗、李牧、龐援、藺相如、虞卿、趙雍……等等,而這裡面我最喜歡的是閼與會戰的統帥,說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馬服君趙奢,總覺得那膽識才略真是與眾不同,趙國若不是有此一戰,趙國胡服騎射的改革也不會就此一鳴驚人。只是歷史有時真的很是造化弄人,光大趙國騎兵的是趙奢,而斷送趙國士兵且使趙國衰弱的卻是他的兒子趙括。

「金戈鐵馬」最後的結束,就是以趙括主導的長平之戰作為結束,事實上這本書對於趙括算是很友善的,平反了趙括買田地置產的記載,並且把他描寫成一個還未夠成熟的大將之材,而且將將士當成棋子、過度自信自己的謀略,忽視了地形要素而使得白起得以利用上黨高地的獨特地形將趙軍等而為之地困在長平。
書中有過一段趙括與白起的對話,那段對話很明顯表現趙括輕兵的心理因素,那是在趙括陣前與白起對陣時的兵法辯論,趙括的理論被白起一一駁回,心服口服之際然而卻又不服氣地說:

「今日趙括若突圍而出,三五年後便與你白起再見高下。若趙括死了,我來生仍要與你為戰。」
白起的回答卻是淡淡一笑:
「為大秦計,少將軍今日必須死在陣前。至於來生,老夫沒興致再做將軍了。」
這代表白起肯定趙括的才能,所以為了秦國著想,不能讓趙括活著回去,免得以後成為威脅秦國進軍的阻礙。
然而白起也諷刺了趙括輕兵的本質,在此生死存亡關頭,想的卻是逃出去以後的情況,還有對更遙遠的來生的預言,用兵者才知戰場的酷烈,趙軍已至絕境,趙括看似經此一戰應該也明瞭了談兵與用兵的區別,可是看他與白起的辯論與最後的結論,他還沒受到真正的教訓,談論兵事依然還是像寫文章和辯論一樣,好發大言且不負責任。
最早看出趙括這一點的是父親趙奢,他曾
「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的言論,所以趙括在長平戰敗,並不意外啊。

趙軍在長平的失敗令人惋惜,因為趙國不只丟失土地,還喪失了四十五萬大軍,在那個人口稀少的年代,這可以說是相當大的損失,雖然我一直很懷疑當時秦趙大戰時真的有到百萬人的規模嗎…那時有這麼多人嗎…?

從客觀角度看,趙國即使在長平擊敗秦國,也不代表此後歷史會改變,主要原因是秦國變法之深刻使得累積的國力之大還是遠強於趙國。
除非是像「國命縱橫」中蘇秦所構想的,藉由此一戰重挫秦國,爭取再次變法圖強的機會,日後歷史或許才有改變的可能了吧。

秦國雖在長平大勝,然而後來兩次進圍邯鄲未果,白起甚至因不願統軍攻趙而被秦王贏稷以抗命為由賜死,秦國也是頗傷元氣,無法再向東方發動大規模的攻擊,六國更在這一連串戰爭中衰落了下來,日後再也沒有像樣的變法和振作,接下來就要進入戰國時代的後期,那是個暮氣日深的時代,再也沒有這部「金戈鐵馬」的激烈爭鬥,金戈鐵馬已去,令人無限感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