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年多前我就看過「東京鐵塔」這部電影,確實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也可以說是非常日本式的一部電影,把日本電影緩慢平穩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善用畫面與氛圍述說著關於情感的一切想法。
我一直不喜歡日本電影,就是因為日本電影的這種總不愛把事情說清楚、老是喜歡用鏡頭來表現故事的拍攝手法,那就不斷地讓我感到有些窒息的不順暢感,看日本電影就是這樣的;一定不會是完全一氣呵成的看完,而會是抱著某種期待在等待,等待什麼?我也不知道,大概是等著自己想看到的某個實現自己期待的事物吧?


不過,「東京鐵塔」還是很不錯的電影,雖然說它是我所不喜歡的日式風格極粹,但是喜歡是一回事、欣賞又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覺得「東京鐵塔」有實在地表達出親情,雖然並沒有用很清楚的言語當作台詞,但是那種感覺是真的有傳達到身為觀眾的我的心中


可是我想不到的是;原作小說可以好看到這種地步,真情的流露比起電影更加明顯,但是並非文字的內容以非常清楚的方式在描寫,而是它寫出了那種親情相處中的曖昧與平凡;所謂的愛與在乎有時真的不一定說的出口,正因為如此我們會錯過很多東西,而原作之所以讓我讚歎,就是因為它很確切地描述出這錯過的很多東西,以及那說不出口的愛與在乎



書名:東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
   (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
作者:Lily Franky リリー・フランキー
譯者:曹姮
出版:時報出版
   2007年06月07日



當初選擇看這本「東京鐵塔」,並沒有預料到它會比起影像作品好看這麼多,其實;一般來說文字和影像我都是比較喜歡文字的,當然也有例外的像「野豬大改造」、「砂之器」這些我覺得影像改編勝過原作的作品,不過一般來講;即便文字原創再好,也很少給予我這麼大的差異感
「東京鐵塔」是這樣很少很少的其中之一


像這種描寫親情的作品,眼淚是其附加的必要價值,以我這種很容易受文字渲染的閱讀性格,我以為自己會從頭到尾都模糊著眼前視線一直把這本書看到最後,但是沒有;完全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甚至看到一半的時候懷疑自己;既然這麼深受感動,為何就是完全沒有想哭的感覺?直到最後雅之的母親去世的時候,才終於忍不住鼻頭酸澀的感覺,紅了眼眶~~
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就在這裡;Lily Franky其實並沒有很刻意地去尋找任何一個感動的場景,也並不塑造出那種讓人一聽就想哭的經典台詞,這本說著和自己母親共度的半個人生,與其說那是一部感人的溫馨文學,倒不如說「東京鐵塔」是Lily Franky的半生自傳及回憶錄,而在這回憶錄裡;也並沒有看到他強調的自己的多少特別與優異之處,更看不到他歌頌母親有多麼偉大,可是這種平淡的敘述方法卻真實地讓人感到無法將這本書輕易地自手中放下


為什麼呢?


正因為他所說的一切恰好也是我們所經歷過的,也許時空背景不同、或許家庭身世不同、可能際遇遭遇也不同,但是相同的都是一樣地簡單平凡,相信很多人的人生;從幼年時期與父母兄弟的相處開始,一定很少有真正的大風大浪,最多的不一樣就是先天背景的不相同,像書中的主角雅之一樣;從小父母分居而與母親共同居住,這個不同決定了每個人在往後人生的思考模式,但除此之外沒有不同,沒有任何不同,一樣地就這樣在親人的照應之下長大,經歷了相同時代所會感受的相同記憶


而對父母的感覺也是相同的,若問我們對父親母親有愛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但是我們是否清楚地表達過這樣的愛呢?答案大概就不一定是肯定的了,很多時候;那種朝夕相處的情感的養成是這樣慢慢的、並不明顯,但是自己一定可以很明白地意識到情感的存在,只是正因為是如此的自然,因此就順理成章的當作是理所當然


不說,不代表沒有
那是如同呼吸的空氣一樣,理應存在且不會懷疑的東西,但就是因為這樣;常常忘記了自己正在呼吸,而不覺得;這麼應當的一切有確切地表達的必要
遺忘了、或者是說完全沒去想到過的這些情感,就這樣地存在週遭,也許光用這種方式去看待;不由得地覺得人真是很無情的,追求著不確定而又遙遠的事物,但卻總是沒有留意身旁不變的真摯
可是又想到了;說是無情卻也太過,而是因為它無時的存在著,在已經成為習慣的時候便不會特別地去在意


不過,所謂的「羈絆」就是如此吧?
正是因為它的平淡,才會之所以名為「羈絆」,因為那不同於革命情感的患難與共,而只是更真實地藉由一日一日的相處所累積的情感,如果不是這麼沒有特色,便不會在無意識的時候慢慢地深入進到靈魂與心靈之中,不管有無發現,它早已深刻地成為了自己的一部分
那才是真正的羈絆


「東京鐵塔」所描寫的就是這簡單卻深濃的羈絆
主角雅也的成長路上總少不了被他稱為「老媽」的母親,這位母親用盡自己的所有一切力量守護孩子的成長,主角雅之四十年的大半人生都和母親緊緊相繫,就像他自己提及的:
「老爸的人生看起來好像很宏大,老媽的人生連十八歲的我看來都覺得很微小,那是因為,她把自己的人生切下來分給我了」


對於雅也的「老媽」而言;這三十多年是她為唯一的兒子付出並以此感到甘之如飴的歲月
對於雅也而言,三十多年來他都離不開親愛的「老媽」,那是他的人生、也是母親人生的一部分,就像他所說的「那是因為,她把自己的人生切下來分給我了」一樣


這種互相連結的親密和牽絆住彼此的深厚親情,並不是透過故事最後母親的過世而才恍然大悟的澈悟,早在主角雅也開始與母親一起過生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我很喜歡雅也總是很深刻地記著;他的「老媽」一直非常小心收藏的用來醃漬醬菜的米糠甕,像這種以第一人稱描述的接近自傳體的小說,都不可避免地會有這樣很細微瑣碎的記載,但我為什麼很喜歡這段敘述?是因為實在能強烈地感受到雅也對於母親的孺慕深愛,小小年紀的他謹慎地將母親每一個小動作和習慣記在心裡,換個角度來說;這段描述讓我察覺到雅也對母親的愛,也發現到母親對孩子無私的付出,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沒有人會這麼鉅細靡遺地記好蔬菜的醃漬時間,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想讓孩子吃到最好滋味的醬菜,而追隨著母親舉動的孩子,則用他的雙眼和心靈去感覺到了這樣的愛
無私奉獻的母親、記住母親付出的孩子,雖然他們從沒有對彼此說過理解的話語,但早已透過這些行動達成了某種默契


「有些重要的東西是無法用嘴巴和金錢表達的,有些重要的東西只能用時間和行動來表達」
書中雅也所自述的這點感慨,我覺得是對於那不明確默契的最好形容


正如同雅也的「老媽」不曾很明白地說出對孩子的愛,雅也也從沒有確定地對母親說出自己對她的眷戀,但這些都不用特別言明,因為早在母子相依為命的時候就開始了羈絆的累積
「東京鐵塔」的感動也就是始自於此,因為這些動作總會想起了自己的情況,我相信不只是我,大多數的人只要讀「東京鐵塔」一定也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很深切地感受到原來早已擁有的是如此巨大的溫暖與愛,但因為它總是存在在心裡,一直擁抱著它的時候常常忘記了懷中事物的重量,而「東京鐵塔」則提醒了我應該珍視著捧著抱著的這個東西,原來是那麼地沉重又甜蜜


即使是如此不言而喻的自然存在、就算是明明白白地切身感知,但該說的還是要說,正如同雅也在最後回憶起母親時所說到的;後悔從沒有對母親說出過感謝,儘管是明明知道必須報以著感恩的心態,但卻因為被自己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掉那一定得說的「謝謝」,是的,「東京鐵塔」很詳細地描述到所謂的羈絆是如此地平淡自然,可是在那平淡自然裡也隱含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千古俗語的應驗,就算彼此都知道愛的存在,不過總會在失去的時候才悔恨在這之前為什麼沒有讓該知道的人知道


雅也決定去東京唸書時,在驚聞約翰‧藍儂的死訊後堅定了前往東京的決心,他那時是這樣說的:
「再不快點做就要死了。再不快點去的話就要死了。人終歸要一死的」
在讀完「東京鐵塔」以前,我只會認為這是雅也少年時代對於未來的未知恐懼之下,而立下的終止徬徨的堅決目標
但是讀完「東京鐵塔」後,我又覺得似乎沒有那麼地簡單,也許這本書在從小時候的回憶開始敘述起時,雅也就已經用他關於失去母親的悲傷和後悔來看自己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思想
藉著想起藍儂之死帶給自己震撼的同時,也是在責備自己為甚麼沒有在面對母親時謹記藍儂遺憾的警告,而在那「終歸一死」前依然沒把「再不快點做」的事情做好


在思考到雅也以後來的心情來回憶自己與母親共度的人生,很多最初看時只能略微明白的一些有關感慨的敘述,在最後一頁讀完後才終於能完全地明白這些感慨由來於雅也心中對於母親過世的深深悲傷,雅也所提到的;最害怕的事情是「總有一天會發生的事」,因為知道一定會到來;所以會害怕,我想雅也在抱持著哀戚的心情回顧自己的前半生時,也同樣地思索了自己過去的人生哲學;
如果說雅也很早就感覺到了總有一天會到來的畏懼,更明白現在不做就可能會後悔的道理,那他實在不能為自己的遺憾自圓其說,不過這也就是「東京鐵塔」的魅力所在,從雅也的身上就實在是很能感同總是重複錯誤行為的身受,因為那就跟自己是一樣的,即使知道卻還是怯步,明明理解時間是有極限的,但卻又無可救藥地想著依然有明天


而當一切都已發生時,雖然依然有明天,但那明天卻早就不是過去仍然的那個明天了


讀完之後確實會有種想法強烈地在心中躍動著;如果可以,我不想像雅也一樣;而會去認真地審視自己還擁有的珍貴美好
雖然我也和雅也一樣;已經失去了母親


「東京鐵塔」就是這樣真實的一本書,它的感動之處不在於故事與描寫是多麼地催人熱淚,而是因為它詳實地寫出了我心中的自我,點明了所謂的感情存在於平淡的日常生活裡,而在這相處就是濃厚牽扯累積而成的羈絆
屬於心靈的感動,自然能夠輕易地喚醒共鳴
真正的感動就應該是如此的,因為它貼近了你我的心,或者說它也代表了我們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