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迪南.馮.席拉赫 -- 罪咎

書名:Schuld
   ( 罪咎 )
作者:Ferdinand von Schirach
   ( 費迪南.馮.席拉赫 )
譯者:薛文瑜
出版:先覺
   2011年11月25日

 

法律代表正義嗎?
我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這麼認為,包括我自己在內,從小到大看了那麼多司法爭議的案件,一直到現在還是都能看到,在這種情況之下,要相信法律代表正義,老實說信心是很薄弱的。

但是儘管如此,當看見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可惡事件的時候,在心裡還是會希望司法能夠還被害人一個公道。

只是偶爾在這麼希望的同時,或者說和家人朋友討論起來的當下,心裡也會想著;這件事真的如我們所看到所想的這般嗎?

在表達<罪咎>的感想之前,想起的是作者費迪南.馮.席拉赫的上一本作品;<罪行>
在案件的背後,真相究竟是什麼?有什麼是我們看不見的?律師執業多年的作者費迪南.馮.席拉赫藉由<罪行>一書,不卑不亢、冷靜而清楚地把他辯護過的一樁樁案件層次分明地批露出來。
讀<罪行>像在讀去掉推理元素的社會派推理小說,但沒有什麼課題的深入討論、沒有離奇的線索與推敲,作者只是平實地描述這些案件之所以形成的原因,簡單銳利的口吻完全沒有任何人情溫暖,但是也因為那客觀得猶如第三者般的不帶情感,反而讓人對每個案件背後的故事產生確實的心情脈動。

但是,<罪咎>則不是如此,相較於<罪行>對於事件幕後的回憶,<罪咎>更真實地呈現案件本身的前因後果,以及身為律師的作者怎麼樣去為案件辯護的過程。
這其中也包括了,作者為加害者脫罪和減輕刑責的案件。

在看<罪行>時會為每個案件的背後故事感到嘆息,而<罪咎>則是會令人有種難以置信的憤怒,或許是因為雖然作者不帶任何感情地去描述這些事情,不做任何偏袒的筆鋒保持了中立而增添了真實性,但也會對那不帶任何情感的中立感到生氣,覺得;怎麼能夠如此無動於衷?
但是,這一則則的故事卻也讓我知道了,法律看似嚴正,卻其嚴正也是硬梆梆的鐵板一片,沒有變通與人情,只看證據以及與法條,罪要達到證據確鑿才能成立,很難想像明明應該是事實的事情,卻因為沒有明確的證據來做指證,而就能夠逃過司法的制裁。
原來,事實與案件是兩回事,費迪南.馮.席拉赫先前著作的<罪行>讓我了解了這一點,而<罪咎>則讓我明白了,犯罪與事實也是兩回事,透過法律條文看到的罪是可以量化的、而事實也是能夠因為絕對的沉默與不足的證據而被掩蓋。

說真的,讀完<罪咎>心情真的好不起來,但也不是說因難過而覺得沉悶,而是會不斷地設想;為什麼?
就是這些設想讓自己越想越不開朗。

其實,說作者無動於衷,也不完全是,在<慶典>這一篇故事裏說到初出茅廬的自己與同學打贏了一場官司,在那最後一段敘述中他寫下了這樣的話:
「我們知道,我們失去了童真,而且這無足輕重」
「經過此役,我們一夕之間長大成人」
「我們已經知道,事情再也不會是簡單的」

這番話並不是懺悔也並非反省,但很像是回憶過去時為自己的人生在某個階段時所下的註解。
他明白自己失去了什麼,也知道自己讓別人失去了什麼...可是他已讓這些變得無足輕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