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期待了很久,但是當真的等到的時候卻讓人很失望。
有些東西沒有什麼特別去等待,不過有時看了卻覺得還不壞。
看影劇,這種情形常常發生,可以說是司空見慣。

最近看完的<大秦帝國二之縱橫>與<新三國>,就是個很好的證明。

期待了很久卻讓人失望的是<大秦帝國二>。
不怎麼期待卻不壞的是<新三國>。

兩件事情比起來,我覺得<大秦帝國二>給我的衝擊比較大,畢竟<新三國>給我的意外至多也不過是「不壞」,沒有什麼多餘的興奮感。但是,<大秦帝國二>給我的「失望」卻是期盼已久落空的大落差。

那麼期待的<大秦帝國>第二部...我想等了有三年吧...一直盼著上映,結果很高興地終於在電視上看到了它,可是看沒幾分鐘很失望的覺得被辜負了。


001 -- 縱橫

<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拍得這麼棒,怎麼第二部<縱橫>會拍成這樣呢?
是因為改編的問題嗎?或許真是因為如此吧。
原作中蘇秦張儀那種針鋒相對卻又互為知己的微妙友情,在電視劇中強調史實證據更確鑿的前提下被張儀與公孫衍所取代。而作者自己想像的黑冰台與黑鷹劍士等充滿傳奇性的設定也取消了。樗里疾、司馬錯、張儀三人在內政軍事外交鼎足合作的互動無法實現。屈原變成了芈原。戰國四公子只剩孟嘗君...這一切的改編更動,太多太多。

其實,如果要改編,有什麼問題呢?,像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也是一部「七分真三分假」的歷史小說,而稍微熟讀戰國史的人一讀都能看出作者孫皓暉所著作的這六部<大秦帝國>也更改了很多歷史,但即便如此,作者的個人史觀與對時代的細微觀察,依然讓<大秦帝國>充滿了戰國應有的澎湃血性與磅礡氣勢。
我個人其實不是那麼反對改編,最重要的是寫得棒、好看就好。至於什麼會不會讓人誤解的問題,我現在看得很開了;接觸過以後若對這段歷史有興趣之人自然會去想辦法理解,不知道的人就看了同一段歷史的幾百遍改寫也分不出其中有什麼差別。


002 -- 裂變

可是,即使我對改編持開放態度,但我真的無法接受<大秦帝國二>的改編。

如果今天這部<縱橫>與<裂變>沒有任何關係、也不是改編自孫皓暉的<大秦帝國>,而只是一部敘述合縱連橫的歷史劇,我就還能接受。但問題就恰恰在於不但是原作有所本、而且還是接在<裂變>之後的續作。
續作的重點在哪裡?是承接、是接續,但<縱橫>怎麼看都跟第一部<裂變>的感覺差很多,首先是最重要的角色演員;飾演惠文王嬴駟的劉乃藝被換掉了,接手的富大龍怎麼看都找不到第一部時那因被流放的刻苦生活而砥礪出的深沉壓抑,反倒顯得有些陽光開朗,甚至是有點輕佻浮躁。


003 -- 裂變 贏駟
<裂變>的贏駟 -- 劉乃藝

 

從贏駟的演員調換和不同感覺的呈現,這種情況讓我不禁有種;這第二部<縱橫>是要徹底消滅第一部<裂變>存在的痕跡,把原劇曾有的伏筆完全清除,然後接下來的劇情以不符史實的理由重新詮釋...這部<縱橫>已經不是改編,是另一部大秦帝國,跟<裂變>沒有關係的大秦帝國,這兩個大秦帝國的相同點,只有相同的時代這一點而已。

為什麼觀眾與讀者會對<縱橫>抱有那麼大的期待?說穿了不外乎是孫皓暉嘔心瀝血寫成的原作動人,再加上改編成戲劇的效果不俗而致,但是與前作的銜接產生感覺上的歧異、將原作完全徹底改寫的劇情,這種打著前作名號又無視原作的連續劇,其本身就足以令人大大失望。
我相信任何讀過書和看過<裂變>的人,多少都會覺得<縱橫>這樣搞,辜負、背叛了我們的滿心期待。


004 -- 縱橫 贏駟
<裂變>的贏駟 -- 富大龍

那麼是不是,如果沒有<裂變>、沒有孫皓暉的原作,因此也沒有了前作與原作包袱的<縱橫>其實也還不錯看?
即使退一萬步想,我也不這麼認為。
古裝、尤其是和歷史有關的古裝劇其實並非場景、服裝都對了就成,比起劇情和演員,我認為最難最微妙的一點在於神韻,什麼樣的神韻才是正確,這根本就說不出來也沒有答案,因為那是一種感覺,而且因人而異。
對我來說,劇情改編什麼的不同雖然是<縱橫>讓我無法接受的地方,但我更無法接受的就是;<縱橫>失去了我在<裂變>裡所一直尋找的古裝神韻。
怎麼沒了、如何失去,這真的無法說明,也許在揚袖點燈的動作、或許是拱手入座的儀態、還是說對談時的眼神與言語腔調,明明看起來很像,但就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或感覺不到什麼,那種微小的差異卻是神韻畫龍點睛之所在,不知道要怎麼表現出來,然而一旦有了就什麼都對了。
我常常覺得;近十年來大陸的歷史古裝都不好看了,因為它們怎麼看都缺少我當年初次看<三國>、<亂世英雄呂不韋>、<滿清末代王朝>等劇的神韻,沒有辦法有那種應有的時代感。
<裂變>是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好久不見感動的歷史劇,所以我才那麼期待<縱橫>,但是它卻又變回了這十年來讓我失望的歷史劇模樣。

<新三國>呢?
我說;<縱橫>因為期望太大讓我大大失望,<新三國>則是不特別期待但卻感覺不壞。是不是就代表<新三國>有掌握住那個神韻呢?
老實說;還是沒有。只是比起<縱橫>來說,<新三國>雖沒有演到那骨子裡的神韻,但表面上還能維持一個很像樣的不過不失。至少看了會想看、想知道這新版三國和以前有什麼不同。


005 -- 新三國

舊版三國很忠實地把整部<三國演義>搬上了螢幕,劇中有許多對話甚至是原封不對地把書上的字句說了出來,剛看時覺得怪,畢竟太習慣日常白話的說話方式,<三國演義>儘管說是白話文,但對現代人來說還是有些像是文言文的繞口,不過一旦看習慣以後就會覺得很過癮,畢竟這是一個時代感或是原作感的問題,從現代看古代多少會把現在的思考與言語模式代入,而舊版三國卻完全不理會這些,逕直地採用原文原作敘述,於是整個時代感的神韻就浮現出來了。

記得今年年初讀了周大荒寫的<反三國演義>後,覺得很不爽地上了豆瓣給了兩顆星的評分,在網頁底下看到一句評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以前不認為<三國演義>有多好,但是看了這本書 ( 指<反三國演義> ) 以後發現羅貫中真是天縱奇才
雖然很喜歡三國歷史,但說真的,在我人生前半段二十年,心裡感覺真的像那評語所說的;不覺得<三國演義>寫得多麼好。實在是後來讀了更多與三國有關的書、看了許多當代作家重寫的三國或後三國,終於發現了<三國演義>的價值,對於人物的描寫不見得詳細卻明白深刻,幾句話就能突顯出人物的個性與想法,這本書能夠流傳幾百年而且越見火熱不是沒有道理的,經典有它超越時代的價值,<三國演義>就是這樣的經典。

我認為,舊版三國對於經典改編的態度;就是盡量做到不要增加與刪減太多的重現,這種態度是卑微的致敬,然而它成功了,也讓自己也成了經典。


006 -- 舊三國

而新版三國的改編態度,就是比較靈活的詮釋。
簡單地說,我覺得<新三國>多了很多後世人看前世的觀點與揣測,書中在某些劇情中沒有出現的人,在後來如果有登場的話,那麼讓他出場又何妨?某些場景為什麼不能繼續演下去,明明還很有發展空間不是嗎?
所以就出現了曹操對陳宮解釋「寧可我負天下人」的橋段,還有連環計發動前呂布與貂蟬早已相識等設定,最典型的提早出場莫如孫權,在十八路諸侯聯合討董時就登場,而且還對玉璽一事對父親孫堅提出了諫言,博得了曹操「生子當生孫仲謀」的讚美。
這樣的改編不行嗎?其實我覺得沒有關係,畢竟整體故事的方向沒有改動太多,只是它比起原作和舊版更著重於某些主角,更用力地去描述他們,也更用心地去想像他們應該要登場的理由。

只是,我心裡還是覺得唸書時看的那部<三國>比較好看,就場景演員的表現來說;其實都差不多,但感覺上來說還是喜歡舊的三國,看<新三國>時怎麼樣都會想起以前看的三國是如何如何,很清楚記得當初背脊抖顫的感動,但是看<新三國>時就像看一部什麼都有的大戲,唯獨缺少了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感動。

儘管覺得<新三國>不差,但還是無法挽回心中覺得內地歷史古裝劇不如以往的印象,<裂變>曾讓我以為還是有這樣的戲,但是<縱橫>大大打擊了我,讓我不敢再有期待。

我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是否還能看到第三版的新新三國,也不知道<大秦帝國>會不會有第三部,是說若有第三部,它應該會比第三版三國更早問世吧?但是已經無法與原作銜接不上的系列作和不敢再期待的心情,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