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喜歡這本書的讀者而言,我只能說;這部電影,不負期待 ~~

Life of Pi  -- 01

片名:Life of Pi
   (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
原作:Yann Martel ( 楊.馬泰爾 )/Life of Pi (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

上映:2012年11月21日 ( 台灣 )
導演:李安 ( Ang Lee )
片商:Fox 2000 Pictures
發行:Fox 2000 Pictures
編劇:Yann Martel ( 楊.馬泰爾 )
   David Magee

音樂:Mychael Dan
攝影:Claudio Miranda

主演:Pi ( 成年時期,故事敘述者 )/Irrfan Khan
   Pi ( 少年時期,船難漂流者 )/Suraj Sharma
   Pi ( 童年時期,約 11、12 歲 )/Ayush Tandon
   Pi ( 幼年時期,約 5、6 歲 )/Gautam Belur
   The Writer ( 作家 )/Rafe Spall
   Gita Patel ( Pi 的母親 )/Tabu
   Santosh Patel ( Pi 的父親 )/Adil Hussain
   Ravi Patel ( Pi 的哥哥 )/Vibish Sivakumar
   the Cook ( 廚子 )/Gerard Depardieu
   Anandi ( 阿南蒂 )/Shravanthi Sainath
   Buddhist Sailor ( 水手 )/王柏傑


Life of Pi  -- 02

其實,在還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很期待電影,雖然知道那是李安導演、即使明白是台灣之光拍的作品,但它依然對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直到讀完書以後,才真的對電影感到期待。
但是,雖然期待,卻也有點害怕,從文字改編成影像,有時會毀了原作,而對於一個讀者來說;這是最不想見到的情況,可是,對於一個讀過書的人,影像的改編卻又充滿了誘惑。

每到這時候我都會想;什麼樣的改編是好的改編?
影像和文字有不同的意境,如果照本宣科的演而沒有個人意見的詮釋,也只不過是紙上話劇而已,但若是改編太多又容易偏離原著意味,如何抓準那應該傳達的而又適時表達出自己的意念...想想真是不容易啊。

什麼才叫好的改編,沒有一定的答案,或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而我,覺得李安導演把這部改編電影拍得很好。

在我還沒進電影院之前,和同事討論過這部電影,同事既想知道到底好不好看又怕被雷到,所以在網路上搜尋評論時都跳過了劇情部份,但是當他把他看到的評論告訴我時,我很失望地跟他說;那都不是我想知道的。
把 3D技術發揮得很好、除了動作片也外原來 3D 也能這樣拍、突破以往動畫思維的奇幻畫面...我想聽到的評價不是這種很技術層面的說法,我只想知道究竟李安將原作詮釋得如何,但是這些形容都沒有提到這一點。
或許是我同事太怕雷而略過劇情部份,所以就沒看到這些了吧。
我也可以自己上網看到底是如何,不過我對故事劇情都已經了解,再多看劇情的解讀似乎沒有什麼意義,到底電影改編得如何,自己看還是比較清楚。
不過,雖說我對劇情已經了解,但有件事我卻真的忘記了,那就是「少年 Pi」這個名字的由來,後來看了電影以後才想起來。

說到改編得好,我想到了<刺猬的優雅>,那是我覺得近年來看過的;由書本改編而成的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某種程度來說我覺得和<刺猬的優雅>是很相近的作品,首先主角都是第一人稱自述、故事劇情都在內心對話與自省中度過。
而我認為<刺猬的優雅>拍得好的地方是將書中荷妮與芭洛瑪兩線並行的部份整理出來並且將它們清楚地串接起來,<刺猬的優雅>有太多思想表達,劇情相形因而薄弱,而電影則把這個被壓縮到的部份還原。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也一樣,雖然它是一個明確的漂流故事,但是只紀錄如何活下去就不過是一部生存流水帳,<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之所以能夠成為大作,還是在於他紀錄活著時的思想,但是有時那樣也會沖淡了劇情的進展,而我覺得李安導演拍得好的原因也是和<刺猬的優雅>一樣把那些與思想並行的故事片段抓出來串連起來。
即使有好故事,說不好也沒有用,把故事的片段串連起來是原作改編中最基本的一點,但是卻不見得都能做好,李安導演做得很好,節奏流暢而且分鏡清楚俐落,完全不會感覺到沉悶,但也沒有那種流水帳的無聊。尤其是原作中一直被人詬病、略顯拖沓的第一部 ( 儘管我不這麼認為 ),李安導演卻能透過作家與長大的 Pi 的回憶倒述簡單但不失重點地將之演完。
把故事說好、說好一個故事,能作到這一點,這部電影的改編就成功很多了。

就像我看了電影才想起「少年 Pi」這個名字的由來,透過電影的改編,讓我看懂了更多當初讀書時似懂非懂的朦朧之處。
像是第一部中 Pi 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哲學敘述,文字讀起來多少還是有些晦澀的意味,但是看到電影重現 Pi 接觸宗教的歷程,這才省悟 Pi 所追求的不是那種「保佑我平安賺大錢」、或是「神只有一個」的宗教,而是某種對於命運體悟的真理追尋。Pi 在日後漂流時能夠將任何情況都想成是神的用意與命運的安排而堅強的面對,那段在宗教中追尋真理的過程多少幫助了他面對命運的態度。

電影完整重現了 Pi 勇於探索發現的性格,那種熱情並非書本沒有描述,只是電影演起來更容易讓人感覺得到。
所以,Pi 會想跟猛獸做朋友而跑進柵欄拿肉塊要餵老虎吃、在船上初見暴風雨時的興奮大過於害怕,你可以說那是因為他是不知道後果多嚴重的死小孩,但是也正是因為成人太懂得計算利益得失,所以無法理解他,或者說;我們都曾有過的對於未知世界探索的純真狂熱已經失去了。
看到這一段時電影院中出現了「神經病」的嘲笑聲,但我卻屏氣凝神地看著螢幕覺得心中某個感動的弦被撥動了,我感動的原因,是導演把 Pi 這個人給拍出來了。

當終於結束了漂流,老虎停下腳步卻又沒有回頭地跳進了叢林,而少年 Pi 在獲救後卻嚎啕大哭的景象深深地打動了我,怎麼說呢...書讀到這邊時,我只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總算結束了啊...那辛苦又超現實的旅程。但是電影真的把它演出來時我也忍不住想跟著 Pi 哭,剎那間突然懂了為什麼 Pi 看到老虎毫無留戀的轉身離去會感到難過,書上含蓄且創造許多想像空間的文字意境突然間變得立體呈現在自己眼前,覺得心頭被狠狠敲了一記,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就是知道;那老虎的離去帶走了 Pi 心中某種東西,Pi 正為遠離的自己、來不及道別的自我而痛哭。
所以我尤其喜歡那段話:
「我們的人生一路走來放下了很多,但遺憾的是來不及一一道別」
我確信書本中沒有這一段話,所以我相信這是李安導演對這段人與獸共處的漂流旅程所下的一個註解,它不見得可以解釋整個故事所想表達的宗旨,但卻那麼要命地切合 Pi 與虎的別離。

我很喜歡李安導演對這部作品的影像詮釋,他沒有更動太多故事,小地方或許有、但整個大方向毫無誤差,可是他又不是照本宣科地刪掉一些情節把它原封不動地搬上大螢幕,而是不著痕跡地將自己的想法放進去。
李安導演在電影中對原作的詮釋,在看完以後再慢慢的思索,會覺得十分發人省思。

我首先想到的是, Pi 在故事最後把兩個故事版本攤開來讓作家選擇相信哪個的那個時候,面對作家的選擇,Pi 的結論是:
「所以你選擇的是跟隨神」
這是電影所作的一點點小改編,在原作中 Pi 問的是船運公司派來找他調查船難的兩個日本人,不過情況是相同的;作家和兩個日本人選擇相信的都是同一個版本的漂流。但是那句「選擇的是跟隨神」卻是電影中獨有的,好像前一段說到的「遺憾的是來不及一一道別」一樣都是李安導演個人的想法,我想這不是說正確與否,而說的是是否願意相信堅強、勇氣與愛的那些高尚的美好。

當書中只在前言中出場的作家於電影裡豋場時,我曾認為這就是楊.馬泰爾先生在電影中的化身,但是聽到這句話以後,我突然覺得;Pi 和作家都是李安導演在電影裡的化身,少年 Pi 的奇幻歷程與聆聽 Pi 故事的作家,事實上是李安導演在閱讀或親自改編這部作品時內心的對話...沒有對錯的結論、沒有真實奇幻的辨證,而是選擇相信自己心中某種崇高神性的信仰。

若真的要二選一,我還是選擇那奇幻漂流的版本,就像讀完書本時的感覺一樣,只是我現在的想法已有些不同,那就是我願意接受另一個更接近真實的殘酷版本,我不會因為選擇了這個而否定了那個,也不願去進行何者為真、何者為假的辨證,也不想說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錯的。
因為它們都是<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心情肯定會有好惡,會有喜歡和討厭的時候,難免容易感情用事,但無論哪一個都是這部作品的一部分。
我喜歡<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對我來說,那種心情遠比真實虛假的選擇性來得更加重要。

感謝楊.馬泰爾先生,你寫出了一本令人感動的了不起傑作。
感謝李安導演,你的電影讓我了解了書本所無法呈現的意境。

雖然,電影無法將書本中那些哲學思想一一重現這點讓人感到有些可惜,但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文字和影像境界原本就有區別...我很少、甚至是不敢推薦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我真的認為如果看過電影覺得不錯的人還是要去看看書,書裡有太多電影沒有拍到的,雖然李安導演很努力地將它詮釋出來,而使得每一個片段似乎都具有相對應的意有所指,並且因此讓畫面變得飽滿具有張力,但是還是沒有辦法盡錄,李安導演已經很了不起了,該說到的都沒有遺漏,只是文字能記錄下來的空間實在比起一部兩個小時多的電影限度多上太多太多。

書是楊.馬泰爾先生的書。
但電影是李安導演的電影。
原作和電影都很好,我覺得都是我人生中錯過會很遺憾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