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我記得,第一次讀押見修造的漫畫,是和法國詩人波特萊爾詩集同名的漫畫作品<惡之華>。
波特萊爾的<惡之華>是漫畫中男主角春日高男非常喜歡的書,我沒有讀過波特萊爾的<惡之華>詩集 ( 但日後有機會的話我滿想讀讀看 ),所以不知道作者押見修造是否有什麼對照呼應的意味,對我來說兩者之間的關聯;就是主角熱愛的書以及被其深深影響的性格塑造而已。

已經想不起當初為什麼會看這部作品,或許是因為布卡漫畫穿針引線的超連結的關係吧,只記得;一開始讀<惡之華>的時候覺得這部作品真是太變態了,很想就此放棄不看、但卻又莫名地被某種無法形容的期待感給吸引著,就像是明知危險卻還是忍不住想親近的刺激感。
在讀完<惡之華>與<漂流網咖>的現在來回想起過去的這種感覺,或許那就是押見修造的獨特魅力吧,這樣的魅力以前也不是沒有體驗過,像是桐野夏生或是道尾秀介的作品都曾給過我這般感受,只是像漫畫那樣圖像給人的直接衝突,卻又不是文字所能呈現的境界。

不過,有時在讀押見修造的漫畫時,確實也會有種在讀文學小說的錯覺,因為他很擅長置入某種類似山水畫的靜態白描感,充份給人留白的想像空間,很像是文字賦予讀者的曖昧印象,我滿喜歡那種有點像是小說的圖像感,這樣像是到此為止但又讓人浮想連翩的敘述方式閱讀起來很有意境。

以畫風來說,押見修造的畫工還算端正,不過並不到美形的程度,甚至有點蒼白陰森的味道,但那卻為他所敘述的故事增添了強烈的力道。
押見修造在<惡之華>與<漂流網咖>中都採取從童年開始敘述的手法,凝視著過去曾有的傷痛與後悔對未來的影響,著力於「發生過的並不因時間而流逝」的敘述,鋪陳出每一個角色心中背負的包袱與茫然。

02.jpg

這總讓我想起了村上春樹「非常遺憾的是,某些事物是不能往後退的。那一但往前走之後,不管怎樣努力,都回不去了,如果那時候有什麼絲毫差錯的話,就會以錯誤的樣子凝結下來」的理論,在押見修造的作品中總能窺見這種「以錯誤的樣子凝結下來」的典型;
不知道是哪裡出了錯。
為什麼沒有在當時改正?
現在的我到底是錯誤的抑或正確?
自我已在當時被留了下來。
我已死在了過去。

03.jpg

未到結局之前,押見修造筆下的角色都在這樣的反省與思考中輪迴,然後卻碰得頭破血流也仍然找不到答案。而押見修造塑造的人物往往帶著沉重的溼氣,要死不活得讓人看了覺得悶,基本上我沒有辦法喜歡他創造的每一個角色 ( 勉強要說的話,只有<惡之華>的常盤還算順眼 ),因為每個人物都有著太過用力的執著與深沉的扭曲病態,很難讓人打從心底認同。
或者說,是不能夠認同。
該怎麼形容這種不能認同的感覺呢,嗯...正確地說;是恐懼去認同吧。
如果真的認同了,感覺上就似乎被說中了什麼、變成了什麼,哪...不能認同也拒絕承認那些角色的某些心情和自己的產生了聯結,跟隨著押見修造探索著主角們內心的幽微與執著的時候,似乎也從那當中看見了自己同調性的部份。

而那正是必須死守著不能認同的主要原因。

04.jpg

但是,很弔詭的是;儘管一直強調著這種「發生過的並不因時間而流逝」,然而最後傷痛也是往往隨著時間得到了溫暖的瘉合,那不見得是想通了什麼,而是成長到了某種能面對傷痕的成熟階段,不再是尋求救贖,而是坦然面對;接受「以錯誤的樣子凝結下來」的自己,包容了被留下來的、死在過去的殘缺自我。
無論正確還是錯誤的人生,能夠面對它的還是只有我自己了。

這個結論很平凡,但卻又令人喟然而生「人生就是如此」的感慨,不是遺忘與救贖、而是接受與包容。

押見修造的作品總在大部分的段落給人陰濕的憎厭感、甚至沒有任何陽光的絕望黑暗,可是結局安排卻都還是光明溫暖,太陽仍然升起,而自己;仍然是自己啊。

0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