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 --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

 

書名: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 )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時報出版
   2013年10月01日

 

在我讀過的村上春樹當中,我覺得這部作品中的主角多崎作,是最特別的一個主角,也許也是至今為止在村上的作品裡唯一一個讓我有這種感覺的主角。
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個人性格很鮮明吧,雖然書名中已經以「沒有色彩」來形容這個人物,意思是很普通、不突出,沒有什麼特別與人相異的特質的那種空白色彩,剛好處在名字中有顏色的朋友團體之中,於是就成了「沒有色彩的多崎作」

但是,我反而覺得這樣的「沒有色彩」是他與以往村上筆下的人物相比的鮮明之處。當然,那或許是敘述方式不同的關係吧,其實對我來說;村上小說中的主角乃至於其他主角外的人物都是「沒有色彩」的,因為他們的說話的口氣都一樣、個性看起來都一樣,沒有一部如同這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般地將主要角色的性格想法描述得如此獨立分明,每個角色都很強烈地令人感受到是不同的個體,包括了那很普通也並不特別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其實是因為與其他角色鮮明之下的相較性,所以沒有特點也就成了他的特點了。
不過,除此之外,過往的村上也很少像這部作品一樣,會特別建立起主角的內心性格與世界,就是那種對於事情的感想並不僅止於當下的反應,而是詳細地去敘述他的感覺與想法,「沒有色彩的多崎作」的「沒有色彩」是經過事件的經歷與心情轉折所確立起來的性格形容,這種紮實且實在的敘述方法,是過去的村上、至少是我讀過的村上春樹作品中不曾見到過的風格。

我不知道為什麼村上在寫了那麼多作品並確立起這特別的書寫風格以後,突然在這一部改變了他的筆法,是村上確實地想嘗試新的改變,亦或是一直以來都在一點點的改變;而終於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達到了大成呢?
做為讀者,很難確切地臆測作者的想法,而只能閱讀並察覺到<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的確實不同,但是從年代順序來看,其實我覺得村上的確是有在改變的;只是那種改變很像是被逐漸加水沖淡的茶,只是風味的濃醇轉向平淡,卻不是像<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的完整改變。

以劇情來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依然秉持著村上以往的風格;主角在過去與現在的時間點跳躍著進行回憶與前進的動作,而過去的某些經歷甚至是創傷如幽靈般束縛著自己,間中夾雜著一些夢與意識的混沌不清,於那如夢一般的虛無中尋找自己的自我。

我很喜歡村上這種故事的典型,或許說;是非常認同村上所敘述的那種束縛住自己的幽靈般的過往吧?
人的成長總是會帶著某些捨棄與獲得,村上總似乎更緬懷那些已經被捨棄的過去,也許是某種對青春一去不回的凝思、又或者是直視純真逝去的不捨。
而那些很難說清楚的事情就好像成了形容不出來的虛無,村上非常能夠精準地以文字精準地敘述出那種虛無感,或者該說村上的文字本身就是組成這種虛無感的成份,那種環環相扣的空洞,總會製造出閱讀過後不知道該是悵然還是悸動的失落感。

我認為那就是村上作品的魅力。<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並沒有忘記這種失落,只是感覺上淡了很多,因為這一次村上的文字不再具有濃烈的空虛成分,相對的是樸實且確實的直白敘述,依舊保持著固有的失落,但卻由不同的敘述技巧來堆砌填補而成,儘管感覺到村上的風味又再更淡了些,但這改變卻讓自己在閱讀的時候感受到的虛無更確且也更接近現實了,作為一個讀者,其實很高興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讀到了村上的改變。

村上的文字竟然缺少了虛無的意境了,這實在是我很難想像的一件事,但感覺上其實並沒有那樣地壞,因為有時源源不絕朝向心中襲來的空虛也是會讓人覺得很厭膩的,更別說村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與言語都很扁平,區別性很小,讀多了以後那種空虛就不再是複雜的失落,而是種讓人感到太不實在的煩躁了。
雖然,那或許也是另一種虛無的境界吧。

讀這本書時,我不斷想到的是村上的另一部作品<挪威的森林>,因為那種回憶般的到述與強調過去的影響,都令我想起了<挪威的森林>。只是相較於<挪威的森林>;<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顯然地在故事的結尾找到了答案、也明白了自己在等待的與需要的是什麼,而不像<挪威的森林>那般舉目四顧,卻仍然不知身在何處的茫然。
我覺得從<挪威的森林>而至<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看到的是一種心態思想的轉變,無論是作品風格自空虛漸趨確實的轉折、還是主角從四顧茫然而終於找到安身立命之處的過程,感覺到的是從戰後昭和年代的村上真的已經完全在現在這個新的平成世代落地生根了。

儘管只這麼一部作品,實在不能明白地就此下定論,但我卻忍不住去這麼想像著。
因為就像前面表示過的;很高興讀到這樣的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