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大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
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守候」


John Connolly 所寫的這本「The Book of Lost Things」( 後面我們都以「失物之書」稱之 ) 的封面上寫了這樣的話語,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說法;人的心中永遠有個孩子,記錄著童年時的創傷悲痛、歡喜快樂,但「失物之書」更進一步指出;孩子的心中也有個成人,孩子的感覺、情緒遠比大人所想的敏感成熟,身為孩子的年紀時,會把所有接收到的一切寫進心中那個等待成長的成人身體裡,而當長大之後,原本心中的成人模樣就是後來長大的樣子,躲在心中的自己則是童年時的模樣
這揭示著成人與孩子間其實存在著互為表裡影響的連結性,雖然面貌與想法會隨著年紀切換,但是真實的本質卻依然不變地存在



書名:The Book of Lost Things  ( 失物之書 )
作者:John Connolly ( 約翰康納利 )
譯者:謝靜雯
出版:麥田
   2007年06月29日



「失物之書」形容;身為孩子時的主角大衛,在失去過後再度找回的故事,大衛掉入變調童話構築的世界中,這個世界就像成人與孩子的互相連結一樣,是與真實世界相反卻緊密結合的虛構世界,這個世界是由各個童話故事所組成,每個誤闖進來 ( 其實是被有意識地挑選上 ) 的孩子都會帶來自己對一個童話故事的夢想,而這些夢想都將在這奇幻的地方變成現實的存在
身為讀者的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這些本該是熟悉的童話故事在「失物之書」中都被邪惡地扭曲了,那不是作者有意的惡搞KUSO,是意有所指地代表每一個進入這個奇幻世界的孩子的心境
夢有美夢,相對地也有惡夢,受到傷害的孩子們,用只有自己知道的方式改編了原本的童話,因為當夢不再是一夜好眠的依據時,就將轉化成反映心情的惡夢


再來想這一段話:
「每個大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守候」
這些嫉妒、狡猾的惡意,也是那靜候長大的大人接受創傷紀錄的思考反射


主角大衛同樣地也具有這些惡意,母親的死、繼母與弟弟的入住,破壞了大衛所信仰的生活平衡,讓他無法抑制地任由惡意蔓延而傷害了自己,大衛覺得自己失去了母親;失去了父愛,什麼都不再擁有了,獲得的只有失去


那個奇幻的童話世界等待的就是像大衛這樣;內心受傷且充滿黑暗思想的孩子,它誘使這些孩子不相信愛和寬容,轉而信奉嫉妒與憤怒,進而達到它所設定的想要的結果;背叛!


面對誘引的同時相對的也是對自己的考驗,在虛構陌生的黑色世界中,邪惡會激起光明的鋒芒,因為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的,如果就像前面說的;大衛因為憤恨而使得他面向惡意,那麼在他遊走著傾斜靠向黑暗的同時,也正徘徊背對於明亮美好的界線,只要他肯回頭,便能重新找回真正的光輝
大衛就這樣地從黑暗的邊緣慢慢地拉回了自己的腳步,歷經考驗後他終於體會到了;與其怨恨自己失去的,不如好好地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回家道路的大衛,也找回了自己真切的善良,他學會應該相信愛與寬恕,而不輕信嫉妒與憤怒,因為後者將使自己一無所有,只有前者才能真的擁有


最後的結局有段話是這麼說的:
「跨越層層的黑暗考驗,我們學會了智慧、寬恕、容忍
遺憾不再,失落的終將復得」


「失物之書」紀錄的是我們珍貴的人生,是害怕失去的事物,為了捍衛這些,我們付出許多去挽留失去的一切,急切的想要抓住一點逐漸握不住的尾端,但是在因為失去痛苦懊悔的同時,卻沒發現到只要肯張開雙手,就可以擁有更多,而當切實地擁有的同時,曾經失去的一切也會回到自己手中,所謂的遺憾是在哀嘆時產生,但是只要肯接受,遺憾便不會出現,因為已經圓滿


謹以此;作為「失物之書」這篇心得的結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