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不是陳某人,陳某就叫陳某,陳某是一個香港人、一個漫畫家,是我在華人世界裡少數幾個喜歡的漫畫家之一。


在「不是人」裡,陳某曾對於自己為何取名「陳某」作筆名的原因說過;
「甘於平凡,寧願做別人口中的某某人」


「不是人」是我第一次看的陳某作品,在此之前就曾聽朋友推薦過這個漫畫家,不過我當時對港漫很是排斥,儘管那位朋友再三保證;陳某和我排斥的港漫不是相同類型的作品,但是刻板印象的意識加持之下,還是對於抱著敬遠的態度。
是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在書店無聊地翻閱了「不是人」,才讓我對陳某改觀、也對他有了很大的興趣。


「不是人」以三國的故事做為腳本,也是陳某首次發表的作品,總共以三個短篇合成上下兩本的單行本,陳某對三國題材有種特殊的偏好和獨特的見解,而「不是人」這三篇故事就是他闡述所謂「陳某的三國」的開始


這三個短篇,前兩篇畫的是呂布、貂蟬各一篇,這兩篇極短,加起來大概只佔了上集的三分之二,第三篇是諸葛亮和魏延的故事,我覺得這才是「不是人」裡最重要並且值得一看的一篇,也是「不是人」最受爭議的部份


說到「不是人」這個名字,似乎這是陳某個人很喜歡的三個字,在他後來的作品、至今仍在繼續連載的「火鳳燎原」中也常提到這個詞兒,他最常用這個詞兒來形容三國裡那位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布,而「不是人」裡雖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第三篇,但是關於呂布的敘述,就佔了兩篇,而呂布那篇故事的標題就是這部作品的名字--「不是人」


陳某對呂布有某種近乎執拗的偏愛,從「不是人」和後來的「火鳳燎原」就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了;陳某看待呂布,跳脫出一般歷史公認的觀點--呂布是拜父殺父、弒君殺主、好色重名利的三姓家奴,但陳某不以忠義倫理論來決定呂布的形象,而是換了個角度、試著用呂布可能有的想法去思考;為什麼這個被譽為「人中呂布」的無雙人物要必須死守所謂的忠義?以他的優秀才華與遠大心志,投在丁原、董卓底下是純粹的貪求名利、還是真正想的是更高的飛躍?誠然殺主不忠,可是難道就不能良禽擇木而棲、尋找一個能徹底施展自己才華的主公?


呂布強大的才能與永不滿足的心志;終於讓他找不到可以讓自己完全效忠的人,所以他只效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一個大將、做自己的呂布


他是活得像自己、或是聖賢之道的犧牲者?這就是呂布的「不是人」之處,陳某既以「不是人」三字來形容呂布的才華與過人之處,但也以「不是人」來表述呂布殺君投敵、拜敵為父、又叛君殺父的行為,與禽獸無異,他拋棄了該有的精神層面,即使陳某以呂布的角度設想;去替他解釋他行為上的一些不道德之處,強調在這個世界;人與禽獸只是一線之隔,為了生存,沒有道德可言,但有些事情是不能不說道德的,如果想怎麼樣就怎樣,那無疑地是放縱人性的詭辯而已


陳某在「不是人」的後面提及了他為什麼如此地執著於呂布,他是這樣說的
「我喜歡看某些人做錯了事,卻矢口否認,不惜編織各種藉口來推卸責任,為藉口加上不同的理論,或者披上仁義道德的外衣,結果是他變得理直氣壯,而你卻成了理虧的人。我認識不少這種人,但我欣賞他們,畢竟他們比你我更聰明。」


那份漠視常理與規範、扭曲的聰明大概就是陳某喜歡呂布的地方,或許也像我們在玩電動或觀看某些影劇書本,會對某些反派產生親近感的那種感覺一樣,因為他們做到了自己不敢想像的大破壞或是強詞奪理,因為我們都活在某一種世俗的觀念下不敢逾越,可是他們做得到,我想呂布這個角色可能也代表了陳某其人心中某些不能說的「惡」吧


第二篇關於貂蟬的故事標題是「賤妾」,背景在曹操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貂蟬等人之後的一小段故事,貂蟬的美色讓曹營大將趨之若鶩,於是關羽打算斬殺貂蟬以杜絕她用美色迷人害人


這段故事讓我想到野史傳說「關公月下斬貂蟬」的典故,貂蟬的美貌就像褒姒、妲己一樣被視為禍水誤國,這篇「賤妾」一開始似乎也是想強調這樣的思維,但是經由陳宮對關羽的答話就可以知道,陳某是想表達一個觀念;女人何辜?美色何辜?美人無罪,罪惡的是垂涎美貌而倒行逆施的人,把國家之亂推在女子身上是一種懦弱,不願負責的懦弱,不敢承認自己的好色及治國的無能,因此把罪過推在女子身上,彷彿是說;沒有她們,歷史可能改變
但是有句話說的好;「性格決定了命運」,用俚俗一點的話來簡單地說就是,如果那個死人性子不改,情況還是會一樣的
把失敗的結果歸罪在美貌的女子身上,是歷史不可救藥的沙文主義


關於這些女子的悲哀之處,在於她們的名字總和昏君、失敗者相連在一起,她們是無辜的、但這樣異常的相連性,反而訴說著一種可憐的定論;彷彿美麗、這個天生的美麗是她們的錯誤與罪惡


貂蟬這一篇的標題叫做「賤妾」,這個字也很有意思,一個委身於夫君的女子,在自稱時是用「賤妾」來稱呼,但如果放進陳某想要探討的紅顏禍水觀念,那這「賤妾」聽起來是那麼地壓抑,充滿了心酸的意味,好像身不由己地只能活在世俗的眼光之下,被動地接受歷史給予她的批判檢視


最後一篇的標題是「最後的棟樑」,說的是諸葛亮和魏延的鬥爭


諸葛孔明,這個歷史上有名的忠貞與智慧的典範,柏楊曾說過,中國自盤谷開天闢地以來,夠資格稱為政治家的人只有五個,諸葛亮就是其中一個,杜甫詩裡形容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忠義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而在三國演義風行之後,他更是成了神人般的完美人物
相較之下,魏延是腦後有反骨的危險角色,在諸葛亮死後企圖叛變,結果讓馬岱斬殺,被視為叛臣的魏延,形象與諸葛亮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這兩個人,為什麼陳某會想到把他們兜在一起,又從中思考到了何種關聯?


劇情從諸葛亮欲出仕劉表時,與劉表麾下的魏延不合爭吵時開始,那是這兩個人的首次見面,卻從此種下了嫌隙
其後,諸葛亮迎娶了荊州名仕黃承彥之女黃月英,而後成為了劉備的核心幕僚,魏延最後也降了劉備,劉備死後,魏延遭到諸葛亮閒置,諸葛亮死後,魏延企圖奪回兵權,然後失敗被殺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諸葛亮娶黃月英的過程
黃月英在當時以貌醜德高著稱,諸葛亮娶黃月英博得了娶德不娶容的美德彰顯,這在我們對於諸葛亮的認識中一直是這樣解讀的;重德不重顏的典範。但陳某卻提出了一種想法;認為諸葛亮這個行動其心可議,是為了博取名聲及擠身當時的名流之列,所以諸葛亮採取了這樣的作法


陳某的想法對不對,那很難說,東漢時期確實很重門第聲望,陳某的想法並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歷史有非常多種觀點,交相證實之下我們所獲得的是最被認同也最有可信度的,但也就是因為歷史是過去的事,因此具有真相與傳說的模糊地帶,陳某提出的這個論點值得去深思,但不代表陳某一定是正確的


黃月英之後,陳某在故事裡杜撰了一段先帝 ( 劉備 ) 遺言:
「先帝帳下,魏延成棟樑。孔明麾下,文長變廢將」
這段話是最重要的主旨


其實魏延並不像「最後的棟樑」裡說的那樣被諸葛亮冷凍,諸葛南征南蠻、北伐曹魏的這些戰役,魏延都有參加,我覺得陳某是以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計畫被諸葛亮否決的史實,來想像出了這樣一個故事


「兵出子午谷」的計畫大約來說是這樣的;
諸葛亮統軍出褒斜道,攻擊郿、直指長安,而魏延率一軍偷渡子午谷攻擊長安背後,這個計畫的要點是魏延的偷襲必須成功,成功之後將把關中與雍涼兩地攔腰斬斷,諸葛亮則趁此大亂之時攻擊雍涼、進取長安
這個計畫被諸葛亮否決了,諸葛亮行軍謹慎,「兵出子午谷」太大膽也太過冒險,不是他的用兵之道,更何況位於崇山峻嶺的蜀漢帝國,能否給予孤懸於外的魏延協助還在未定之數


我認為是陳某很想用另一個方式看待這個神人等級的諸葛亮,於是從「兵出子午谷」來延伸著力,借由魏延的大戰略被諸葛亮否定的史實記載,來刻意強化諸葛亮過度謹慎及不信任、打壓魏延的證明


魏延是否有才、諸葛亮有否打壓,這個事情以正史來說各有解讀的空間,我不覺得魏延受到打壓,但我也不認同魏延有叛變之意,就像「最後的棟樑」裡魏延所說的;要叛變早往北方或東方而去,何故向西南而行?我比較傾向認同的是魏延與楊儀在諸葛亮死後爭權,而魏延失敗身死,因此被冠上「反骨」二字


雖然在這段故事中,我不認同陳某的觀點,其實三篇故事裡我完全認同的幾乎沒有,勉強來說是只有「賤妾」這一篇,但我覺得歷史固有公論,可是絕對存在各自史觀相異的模糊空間,那是每個人解釋歷史的自由


看完「不是人」的時候,我是感到感動的,感動的原因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有思想的華人漫畫,並具備了真正的核心意念,或許陳某的觀點大膽謬誤,但那又何妨?因為他畫出了自己想要表現的東西,而我也看到了他想表達的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