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電影的圖片,因為覺得書本的封面沒有它來得好,所以就借用一下了。


我本來沒打算要寫這本書的心得,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寫。
是那天睡前五分鐘看到了 HBO 播出的原著改編電影以後,讓我改變了主意。雖然當時囿於濃厚的睡意而使得我終究放棄看完這部電影,但這短短的五分鐘以足夠讓我決定,即使不知道該怎麼寫,我也還是想試試看、試著把自己對這本「蘇西的世界」的感想寫出來。




書名:The Lovely Bones
   ( 蘇西的世界 )
作者:Alice Sebold
   ( 艾莉絲.希柏德 )
譯者:施清真
出版:時報出版
   2010年02月08日



在故事的開頭,「蘇西的世界」的女主角蘇西就死了,以幽靈的身份來去於天國與人間兩端。


在我看過的小說,一開始就以死者角度說話的作品不多。我現在心裡能想到的就是奧罕.帕穆克的「我的名字叫紅」,和石田衣良的「ANGEL」。不過這三者給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我的名字叫紅」讓我感覺到的是一絲詭異的恐懼及對接下來會如何發展的期待興奮。「ANGEL」則是讓人對於主角是否能找回記憶與真相而感到好奇。至於「蘇西的世界」是「不會吧?怎麼會這樣!」的驚訝。
我當然知道蘇西會死,書本封面後內頁的介紹就寫得很清楚了,女主角蘇西一登場就上了天堂,但我以為不會這麼快的,至少前面應該還會有些她死前的描述或什麼的緩衝,結果是完全沒有,從第一句開始就點名了蘇西現在的處境,接著毫不拖泥帶水地進入了主題。


「我姓沙蒙,唸起來就像英文的『鮭魚』,名叫蘇西。我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六日被殺了,當時我才十四歲。兇手是我們鄰居…」
這是「蘇西的世界」的第一段,相當直接開宗明義地就這麼開始了故事,語氣與口吻是那麼地活潑開朗,就像是一個小女孩在談論天氣和自我介紹那樣地自然直率,還有足夠的幽默感給自己的名字解嘲,很難想像她敘述的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是那麼大又那麼慘,而且是最不好的「死亡」。


不可能有人能對她遭受的侵害無動於衷,任何人都會覺得憤怒且心酸,對於兇手的泯滅人性感到無法原諒。
對了,我本來就是這樣以為的,以為「蘇西的世界」應該是一部充滿對自己冤死的忿恨,然後帶著仇怨的雙眼看著自己已經不存在的世界和依然逍遙法外的兇手,而兇手終究會在這恨意的眼神之下走向報應的作品。雖然在封面後內頁的介紹有稍微說到這是一部溫暖的小說,但我覺得所謂的溫暖應該僅僅存在於蘇西對生者世界的依戀以及對家人朋友的不捨,而更多的該是對於剝奪自己生存權利的變態兇手的憎恨。


不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能說我小時候看了太多包青天和中國民間故事了吧,心裡總存在著兇手一定得伏法的那種印象,而那印象變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希冀。只要是小說中有提到犯罪,我大多希望真兇會被逮到。
其實,現在描述到犯罪的小說已經很少有那麼黑白分明的情況了,相較於我小時候看的這種單純的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傳說故事,現今小說已經會去探討犯罪者的心理意識與精神層面,然後擴大解釋關於社會與世界的人文思考。近代小說毋寧地更探究「人」與「人性」的本質與想法,而不單單地以「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觀點去看待犯罪。
於是這也造成了雖然分類可以很簡單,但同一個分類內卻又有許多不完全類型的作品,我覺得那也是文學或影像藝術一種縱深更深的複雜演進吧。


儘管如此,印象就是印象、習慣就是習慣。雖然很明白清楚,但我還是希望見到惡人有個很糟糕的結局,所以才會錯判「蘇西的世界」風格吧。
不過想想;若是「蘇西的世界」如此簡單,它也不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了吧。


兇手如何行兇,在想什麼,是因為什麼樣的成長背景而使得他殺人,會怎麼被抓到,如何去抽絲剝繭地根據線索找到他,還是說蘇西會在這過程中發揮到多大的影響力,都不是「蘇西的世界」要說的。它要說的是蘇西慘死之後,她的親人朋友、甚至是偵辦這樁命案的員警與犯下命案的兇手;在這個已經沒有蘇西存在的世界之後到底怎樣了,而蘇西以幽靈的模樣出現在他們的身邊,用自己的雙眼與心思去揣摩、思考及觀察他們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是陪著他們一同參與,這些事情才是這本「蘇西的世界」的主軸。


中文翻譯做「蘇西的世界」,在讀完整本書以後,我覺得這個名字翻得很有意思。女主角蘇西其實真正擁有的、存在的只有一個世界,就是死後的天堂,照蘇西的敘述,天堂是一個根據自己生前的想像與希望而具體化的一個地方,你希望這個世界是什麼模樣,它就會是什麼模樣,換句話說,天堂這個實境其實是比照內心映射出來的形象,你想要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就會出現。
聽起來是一個很理想的世界,但是蘇西最念念不忘的卻是那個無法再回去的人間,因為那裡有她心愛的家人與朋友,而且在那個世界存在著成長這回事兒,雖然可能會因此傷心、卻也可能因此得到更多的愛與愉悅。雖然在天堂什麼都能如願,卻唯獨想要再回人間這個心願,是怎樣都無法達成的。


天堂這個世界是一個虛象,是夢,是理想。
夢想能成真固然是幸福的,可是處在一個只有自己想像構築出來的一切,卻又很孤單吧。


而人間是實體,充滿失落、快樂、悲傷。
但能夠擁有這些,才是所謂「活著」的証明,只有活著才能體會這些,也只有活著才能與你所愛的人分享與分擔這些事情。


而蘇西最希望的並非透過想像就能成真的世界,她最想要的還是想要與家人朋友共同體會與分享那些複雜的情緒。那是最深切的企盼、也是最不可能如願的盼望。


所以所謂「蘇西的世界」,不以當下論的話,我想蘇西實質存在於天堂,但心繫於人間,不時在天堂仰望、或是待在人間,因此蘇西的世界;有兩個。或者也可以說有三個,那是存在於蘇西心中、死前的十四年歲月,也就是蘇西的回憶,在「蘇西的世界」故事中,蘇西在看著她的親友時,也常回憶起曾經的過往,而這個世界很殘酷地無法再繼續增加變大了,我覺得那是蘇西擁有的第三個世界,一個容易勾起傷感卻擁有的最徹底的世界。


我覺得這個譯名應該是在讀完整本書以後,就內容而言下了一個以一看就懂為目的而決定的譯名吧。台灣過去在翻譯名字時,有時僅根據片面印象或是噱頭而下了很粗俗的書名,有時是翻得太雅太美,同樣都讓人覺得很難接受,不過在我讀完「蘇西的世界」以後,覺得這個書名取得很好。我在網路上有看到這部作品有另外一個譯名叫做「可愛的骨頭」,大概是直接從原文「The Lovely Bones」直譯過來的吧,嗯…說真的我不太能理解若照直譯的話,和故事內容有什麼關係,不過英文不是我的語言、也並非在學習有心得的語文,我想這幾個單字和它組成的句子,或許有什麼另外的意思在,可是若直接照字面轉成中文的話,就失去原意了吧?老實說若它真的本身有什麼特殊涵義在,也許那種照字面翻譯反而是正確的也說不定啊。


蘇西的眷戀和不捨的心情,透過雙眼的觀察再轉化成為文字,來回穿梭於這三個世界的敘述,就是「蘇西的世界」了。
雖說描寫的是那種心情,但實際上藉由文字書寫所表達出的情感很淡,並不是說寫得很沒有感情,而是寫得很淡。那種淡淡的感覺似乎像是作者在極力地避免使用太過情緒化的字眼,也盡量不去刺激與掀起讀者心中的情緒,不管是任何事情的描寫,都用那種像是在報導新聞…唔…這樣說不太正確,好像形容得有點呆板,應該說那種平淡的敘述就像是在說「今天天氣不錯」、「剛剛下了場小雨」那樣平靜的語氣,讓人無法打從心裡感到激動。


我記得我曾在「蒲生邸事件」的心得裡說過,那個時候是這樣說的,我把它找出來再複頌一遍:
雖然故事手法不同,但都有一種異曲同工的冰冷色調,那冰冷不是無情殘忍的冰冷,而是不論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作為視角都無法忽視的某種旁觀者的冷漠。
確實,我到現在都還是這樣覺得;覺得日本推理小說都寫得太過於冷靜、缺少情緒的相伴,總讓我感到一種彷彿是第三者般事不關己的角度在說故事,會有所感受、但情感上難以獲得強烈觸動的共鳴。


「蘇西的世界」的文筆也是給人冷靜的感覺。但同樣都是冷靜,「蘇西的世界」的冷靜與日本推理小說的冷靜的兩者之間不同。
日本推理小說的冷靜是種冷硬,述說現象與邏輯居多,卻缺少了某種以心傳心的交心感。
「蘇西的世界」的冷靜是種壓抑,盡力小心翼翼地抑制住不讓內中的情感奔流得太過洶湧,因為那很有可能會因此失控得太過放肆,為了抑止住這隨時可能滿溢的心情,所以就要想辦法壓住,而並非日本推理小說的那種中間向隔著什麼而觸摸不到的冷硬。


用一個很簡單的方式來形容,或許能夠省去這麼多解釋的工夫,只是我覺得這個形容雖然很好用、簡單也容易明瞭,但我不是很想用,因為實際上並不那麼貼切,那個形容詞叫做「搧情」,「蘇西的世界」並不搧情,至少比我所想像中的情況還不搧情,感覺上看封面後內頁的介紹,應該會是讓人哭得悉哩花啦眼淚直流的溫馨感人作品。
沒錯,確實是溫馨且感人,但沒有眼淚,至少就我而言,眼睛雖然有濕意,但沒有凝結成淚水流出。並非溫馨感人的程度不高,而是作者那刻意壓抑的語氣也限制住了淚水的奔流。
但我卻覺得這種壓抑是「蘇西的世界」如此與眾不同的原因,那像是一個受過莫大傷害的人 ( 蘇西 ),終於走過這傷害且直接勇敢面對它,然後極為仔細又小心地盡量使想說的事情,能夠毫無痕跡如雲淡風輕般地慢慢吐出的以文字成就的心路歷程,但終究那種努力無法被這刻意的壓抑給掩蓋住,文字終於還是反應出了作者的心情,寫得越是淡然越是避免引起波動,反而更加讓人接收到了痛苦與哀傷的濃重訊息。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蘇西描述看到妹妹與男友相愛、初吻等等的場景,透過蘇西的敘述無法讓我心裡不感到刺痛。我總覺得蘇西一定會感到嫉妒的吧?因為她的人生在十四歲時就因為一個變態而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她的妹妹卻繼續長大,體驗了她無法體驗的任何事情,所以即使嫉妒也是很理所當然的吧?但是蘇西並沒有想到這些,而是真心地替妹妹感到高興,頂多你可以看到她對於自己無法親自地參與妹妹快樂的心情分享的遺憾、還有一些生命已逝的哀悼,如此而已。
可是就是因為這樣,才更令人感到難受,對家人的愛與關心,還有對生者世界的留戀卻還不怨懟,她對人間的依戀是奠基在對於心愛的親友的關懷使然,所以完全不存在那些強烈的負面情緒,她只想所愛的人找到幸福、過得好,而不是抱怨這個、怨嘆那個的不甘,所以雖然沒有什麼激烈的關愛表示,但是我覺得這樣就已經是最棒的溫馨與關懷了。


蘇西在天堂的朋友弗妮對蘇西說過:「當死者不再眷念生者,生者就可以繼續過下去」。聽完後蘇西反問弗妮:「那死者呢?我們何處去呢?」,而弗妮卻沒有再回答她了。


死者不再眷念生者。
生者不再眷念死者。
我覺得「蘇西的世界」一直在尋找著這兩句問題的答案。


不只是「當死者不再眷念生者,生者就可以繼續過下去」,恐怕反過來的答案也是「當生者不再眷念死者,死者就可以繼續過下去」吧,而那恐怕也是弗妮沒有回答的原因,因為在那個當下,我想 ( 或者說弗妮想 ) 蘇西是無法理解或體會這個答案的,畢竟她才剛離開人間不久,對於那個世界還抱有相對強烈的執念。
不管是生者還是死者,都要學習忘記,並不是徹底遺忘,而是要看成已經過去的過去。把它牢牢地放在心裡,但並不是時時地吊在心上讓它帶來的悲傷與痛苦在呼吸之間持續地作祟。


在蘇西到了天堂、當人間沒有了蘇西,兩個世界;天堂的蘇西、人間的蘇西親友都無法避免悲慟與傷害的情緒,在自己的生活中蔓延。他們困惑、痛苦,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因為所有人都被困住了,困在蘇西的十四歲,茫茫然然、憤怒卻尋不到出口。
但是時間的流逝、生命的經過終究會在迷惘的霧中看到清澈的道路,大家都在哀慟裡走過,開始茫然裡尋找到繼續走下去的理由與目標。


而我覺得那也就是那兩句問題的答案。終於在歲月的前進裡,有什麼被逐漸淡忘了,可是也有了笑著活下去的理由。


蘇西成為了一段回憶、一件往事,作為往事中的要角,她該做與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時空內替她所掛心的親友們祝福。無論在哪一方面,他們都能平淡地看待這個悲劇,不再因此被困住。


可是讀到這邊卻讓我覺得很難過,那必須建基在遺忘而才能跨越悲傷的幸福讓我無法不感到難過。


蘇西最後的祝福是:
「我祝大家活得長長久久、幸福快樂」
沙蒙家因這殘忍的凶殺而分崩離析,可是終於靠著時間治癒了一切曾有的傷害與改變。蘇西最後的祝福恰是她所愛的親友們新生的寫照,也代表了她已經不存在的微小遺憾。


「此時,我終於領悟到他們感覺不出我走了,正如他們感覺不到我來了一樣。」
這是蘇西在最後發現的事實,以往的蘇西就如同她自己說的「活在大家的思念之中」,所以過去當蘇西待在他們身邊時,就像無風的街道突然有落葉被風吹起一樣地會些微地令人感到蘇西來到身邊的異樣,可是大家已經不再有那樣的感覺了。


蘇西沒有被遺忘,只是她已不會再被時時地思念。


如果說人活著,實際上在於你存在於眾人的回憶與思考之中,那換個角度來說;當有一天你雖然活著,可是沒有人會去在意你、想起你,那種活著不過是生命機能還在運轉,可是於精神上已經形同死去了吧。
蘇西是相反過來的,她的生命早已停止,可是她的精神與靈魂卻藉由思念而繼續活著。但終究時間會撫平一切,總有一天她會越來越少被想起,直到最後,完全成了一段往事。


從蘇西的結局我確定了一件事,只要是從一個世界離開,無論是何種形式,都很難回去了,或者說最後根本是回不去了。因為世界依然繼續往前,而不管你在或不在,有沒有你日子都還是得過下去,很快地他們就會習慣你的不在,而都會發現原來你不在也沒有什麼差別。當自己靜止而整個世界繼續向前,你就再也找不回原本自己擁有的世界了。


正因為如此,儘管「蘇西的世界」在淡然之中求取溫馨與感動,但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毋寧地還是哀傷的成分居多。儘管結果如此美好溫暖,但我就是無法擺脫心中那一點冷冷的遺憾與哀愁。
不知道為什麼,在「蘇西的世界」中我感受到的是這麼負面的情緒…也許我會一直放不下這悲傷的感覺,是因為人只會讀取到自己想接受的事物,而在這本書裡我接受到了關於這種情緒極為深刻的共鳴吧!



PS.
說不知道該怎麼寫,結果還是寫了這麼多啦…
這本書我唯一不滿意的是兇手的結局,在遠方默默地死去,太沒有公道。雖說那也是慘死,但案發後依然自由來去,沒有被繩之以法,委實令人無法接受,在我的感覺裡,那無疑等同於逍遙法外。
或者說,太多的現實情況裡,確實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