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秦國雖然仍是強國,但在長平戰後也感到疲累,其餘六國儘管落沒,可是要秦國將他們一舉殲滅,卻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四部的「陽謀春秋」,可以說是秦國一個休生養息的階段,為的就是要讓元氣有損的秦國,慢慢振作起來,不過這時的秦國和商鞅未變法之前大有不同,那時的秦國可以說是在危難中圖謀富強,而現在則是為了跳得夠高,必須先蹲下來。

若沒有這二十年的韜光養晦,始皇贏政併吞六國的志業,可能還得再晚上一段時日。

「鐵血文明」一開始,第四部的主角呂不韋就走了,呂不韋之死,象徵「陽謀春秋」時的沉潛已經成了過去,以贏政為首的秦國政府,將要開始大刀闊斧地開創新的局面。
但是秦國在大出之前,仍有極大的內憂尚須解決,那就是數年大旱引發的大饑荒,而呂不韋生前曾留下了一個水利工程師;從韓國來秦的水工鄭國,贏政採用鄭國的計畫;開通灌溉河渠、引水入田,這是一個十分耗費人力物力的工程,而這個渠道就是後來的鄭國渠,後來秦國因韓國疲秦之謀而下逐客、李斯寫下傳送千古的諫逐客書等等情事,都是因這條鄭國渠而起。

「鐵血文明」的故事,也是在這紛紛擾擾中,熱血激昂地展開了。
我覺得這一部真的很熱血,和前三部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像是開通鄭國渠這一段就寫得非常熱血沸騰,熱血到讓我覺得…呃…有必要那麼激動嗎?
我想是因為贏政的關係。
這個「大秦帝國」中的贏政不像我們一般概念裡認識的暴君秦始皇,是殘酷刻薄、嚴厲猜忌的暴烈之人,相反地他豪邁慷慨、外嚴內寬,喜愛英才且知人善任。

而且還很熱血、激昂、熱情…
哪天若真的「大秦帝國」電視劇拍到秦始皇部分,我覺得或許可以考慮找馬景濤來演,不過他的年紀,可能只能演中年過後的秦始皇了。

「鐵血文明」的主旨,既在「鐵血」二字,也在「文明」二字。

鐵血者,是秦國如何凝聚出那鋼鐵般的實力,一舉盪平六國統一天下,戰力如鋼,其血如鐵,沒有這般的鍛鍊、這麼酷烈的意志,要將六國吞併,六合歸一,談何容易 ~~

而文明,是主旨中的主旨,我甚至覺得這是作者寫「大秦帝國」所想強調的,就是秦王國一統天下建立帝國之後,所採取的一連串行政措施,像是漢字的改革、度量衡的統一等等的國是方略,也就是所謂的帝國文明。
在這裡,作者用了「秦文明」來形容秦帝國所建立的一切觀念和制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適切的詞,歷朝歷代的文明發展都歸在中國的旗幟之下,總是強調整體的發展而忽略了各代其實都具有獨特的文明體系,而今作者等於是拋開了一個傳統和歷史觀念看待的秦帝國,而很專心且全面性地探討單單一個文明體系的那些獨特,我覺得這是個很新但又頗具個人見解的方式。
如果不要那麼傾秦,就更好了,不過人各有自己看待歷史的史觀,所以這也很難免,這是以歷史為題材的作品最難討好的情況。

除了這些,這部「鐵血文明」我覺得有個很棒的地方是;每一國滅亡後,作者都會在後面特別以一個章節的篇幅來歸納總結之所以遭到滅亡的原因,此間觀點正不正確在這裡不討論,我只是很喜歡一個人以他的所知與觀點來描述一件史事。
而且,太多相關這個時代的書籍,著眼的都是統一的過程,而很少去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分析與討論。
沒錯,「大秦帝國」是一部對秦極為友善的書,也傾秦重秦,但至少在這個環節,它沒有忽略掉近三百年大爭的其他角色。
對於這樣的用心,不管怎樣都還是該給予肯定,這就是我在這最後想說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