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西班牙小說…西班牙的文學作品之於我,就好像土耳其、印度文學那樣的陌生。說起西方文學,還是英美法看的比較多。


目前讀完的西班牙小說,剛好用一根手指就可以數完,照順序是;
「海上教堂」
「風之影」
「高第密碼」
「巴別塔男孩」
「亞維儂少女之死」
一共五本。


當然這中間還有很多是並沒有讀完就放棄了,像是「風之影」的作者卡洛斯.魯依斯.薩豐接著「風之影」之後續寫的「天使遊戲」,這本書我就沒有看完。儘管;這本書評價很高…


其中我要特別說的是「高第密碼」。
並不是這本書很棒,相反地我覺得「高第密碼」只能算還好,而且要形容它也很簡單,它可以說是西班牙版的「達文西密碼」,只是在故事的主軸把達文西替換成高第,但很多情節其實都不難看出這其中相似的影子。不過我想這也不是刻意的模仿,應該要說這類題材本來就都是這樣,這類型的書看多了以後真的就覺得都是一樣的,基本上讀這種書我到後來都是跳著看…省略掉中間的情愛糾葛和冒險犯難,只看關於謎題和事件的解說…


在網路上看過一個對這類書籍最準確的評論:
看完後原本覺得「達文西密碼」也只是還好而已,但是在讀過其他同類型的以後,就覺得它實在寫得很不錯了。
確實是如此。至少讀「達文西密碼」時我是完全沒有跳著看的,「高第密碼」嘛…也沒跳著看,但後半段我翻得很快就是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要提「高第密碼」呢?
因為我在它之後看的兩本西班牙小說,和它都有那麼一點關係在。「高第密碼」實際上是由兩個人合寫而成,這兩人分別是安德瑞烏.卡蘭薩和艾斯特班.馬丁。


安德瑞烏.卡蘭薩後來寫了「巴別塔男孩」。
艾斯特班.馬丁後來寫了「亞維儂少女之死」。


在我看來,這兩位作家的合作,並非合則兩利,因為他們各自寫的小說,比合著的「高第密碼」還要來得更好。




書名:Imprenta Babel
   ( 巴別塔男孩 )

作者:Andreu Carranza
   ( 安德瑞烏.卡蘭薩 )
譯者:林志都
出版:時報出版
   2011年02月28日



我當初以為「巴別塔男孩」也是像「高第密碼」那樣,縱橫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冒險小說。


這全都是因為書名「巴別塔男孩」的關係。
「巴別塔」是出自聖經的故事,據說上古時代人類都說一樣的語言,彼此之間沒有溝通上的障礙,後來人們興建高塔直通天堂,那高塔也就是巴別塔,因為巴別塔直通天際,像是挑戰上帝權威的作為引發上帝不滿,所以讓人們分散各地,語言於是不同,再也無法任意且清楚地獲得溝通,隔閡於焉產生,從此世上就有了太多因誤會而起的紛爭。


一直到現在,「巴別塔」都常常被用來比喻成語言上隔閡。


正因為有這樣的傳說,所以我才會以為「巴別塔男孩」是類似歷史謎團與傳說幻想的類別,所謂的「巴別塔男孩」,指的是擁有可以解開某個以巴別塔為名的關鍵謎題的男孩吧?我一開始就是這麼想的。是說「最後理論」中持有解開一切問題的關鍵也是小男孩,所以「巴別塔男孩」也不是什麼多值得奇怪的事啊。


不過當翻了幾頁都沒看到那些預想中會看到的故弄玄虛以後…我才知道自己錯了。
「巴別塔男孩」中的「巴別塔」指的是一部印刷機,「男孩」則是主人翁波爾兒時回憶裡的自己。


很感謝翻譯這本書的林志都寫在正文前的「譯後記:本書背景與西班牙近代歷史簡介」,還有作者安德瑞烏.卡蘭薩本人在小說結束後親自撰寫的後記,因為這兩篇文章,使我對「巴別塔男孩」的故事背景有了基本的認知,可以在閱讀的情境中增加更多的體會,也順便了解了一段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異國歷史。


當時強人佛朗哥統治西班牙的方式,是採取重壓和箝制人民思想的嚴厲手段,牢牢地控制出版界出版的作品,無論是電影還是書本,都受到緊密的監控及審查,若是被認為有為害思想、顛覆國家安危、破壞善良風俗之嫌的出版品,不是被禁止出版,就是讓審查的人刪除或改動情節 ( 基本上這項作法以書本為主 ) 來得以符合規定。


而本書的主人翁波爾的孩提時光,就是在這時的西班牙度過。這個撫養他長大的家鄉,那裡埋藏著他人生中最真摯的愛和友情,還有濃濃的親情和勇氣。
可是擁有這麼多珍貴事物和美麗回憶的故鄉,卻是現在的他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波爾是以孤兒的身分被好心的亞爾比翁夫婦所撫養。
亞爾比翁先生、也就是波爾的養父路易斯伯伯開設一間印刷廠,那時候的印刷術正好也是面臨新的變革的時候,可是路易斯伯伯鍾愛的卻是舊式的古騰堡印刷術,儘管無法揮去油墨濃烈的味道,鉛字的排版又是那麼地費盡辛苦,可是對路易斯伯伯來說;這樣耗費心力所印出的一本書才更有珍貴的靈魂存在。
路易斯伯伯把關於印刷的知識和技術都仔細地跟波爾講授,路易斯尊重且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給了波爾很大的影響,那無形的身教言教教導了波爾作為一個人所該堅信和信守的美好人格價值。


即使身處一個那麼不自由且受盡控制的時代,但波爾的少年時代還是快樂的,因為有這樣親切溫柔的養父母,還有打小一起長大的死黨朋友,波爾和他的朋友們是一個少年社團「第十幫」的成員,這些孩子一起度過幻想連翩的兒童時代,一起經歷從小孩變成大人時的過程中荒誕與迷惑的青春。
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敘述波爾在「第十幫」時期與同伴的相處,每個人的小時候一定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天想著今天該跟同伴朋友們玩什麼新玩意兒,小時候就是有那種無限的精力,也有種什麼都想嚐試的大無畏精神,儘管做的很多都是長大後回想起來很無聊也很沒意義的事,但…一生中做孩子只有那個時候啊,正如同青春只有一次一般。


但我覺得;著力描述波爾的少年歲月,並不僅止於在強調良朋相伴對於波爾心性養成的影響,這其中我想別有深意。
喬爾吉.德拉古曼那本「摘鬱金香的男孩」也是同樣以少年嘉達作為視點。我想;他和本書的作者安德瑞烏.卡蘭薩應該都是同樣的想法,特意地用孩子的雙眼來作為觀察,會讓讀者產生某種錯覺,也就是不會去特意地挑剔作者的個人主張和政治觀點,換句話說,這種筆法能夠突顯和強調所謂事實的客觀。


更重要的是,我覺得;透過這童稚眼睛所見的世界,在那還沒成熟到足以理解一切的年齡所做的思考,往往比真實還要更加地真實。
不論是因書中政治立場不同的相互殘殺,還是因禁止言論自由的肅殺氣氛下的思想不自由,在波爾的眼中既是種再自然不過的既定事實,但也是讓他無法想透的殘酷。


究竟是什麼樣的仇恨,會讓人無端地對和自己不同想法的人抱有那麼強烈的恨意。
又到底是什麼樣的恐懼,會讓政府害怕自己的人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些疑問就這樣伴隨著波爾長大,在他逐步養成溫柔知性的人格的同時,種在他善良敏感的心中。


台灣也曾有過一段禁書和出版審查的言論不自由時代。
在我很小的時候,剛好是這個時代的尾聲,那是我還無法對政治有充分意識的年齡。
我覺得能出生和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太好了,這不是出自於對政治了解的有感而發,而是出自於一個關心文化出版的人的真實感想。


我很難想像過去,金庸的小說會是禁書,每每聽到老爸用著悶悶的掩不住憤慨的聲調述說這件往事時,總覺得這既真實又虛假,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的一種對歷史的天真,卻也是種幸福。
所以,我也無法理解,在我小時候老爸為什麼會看到電視上的金劇改得面目全非時,會打電話去電視台罵編劇和罵導演,激動的台灣國語語氣,曾讓當時的我感到有些錯愕,因為不喜歡就不喜歡,不看就是了,何必呢?
可是在這幾年,懵懵懂懂地好像了解了,那是因為對老爸而言,他不能接受那個以前夠在偷偷摸摸的情況下冒著危險讀的小說,到了自由的年代以後怎麼反而被人搞成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樣子?我覺得對老爸而言,這是一種背叛吧。


一個可以自由地讀著書,享受作者帶給你樂趣的時代,確實是美好的。
不必擔心手上的書是不是被刪改過結局,不必擔心只因讀一本書就惹禍上身。


而在讀完「巴別塔男孩」以後,就更覺得是幸福的了。


書中的「巴別塔」印刷機,是路易斯伯伯的愛機。
它之所以被名為巴別塔,是因為路易斯伯伯用它印刷了很多翻譯成西班牙文的外國名著。


縱然語言有所隔閡,但透過翻譯和轉印,終能使它流傳至世界各地,達成了心的相連與共鳴。


人類雖然語言已經不同了,但有些事情一定是不會變的。


愛啊…溫柔啊…痛苦啊…悲傷啊…
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雖然多元,但實際上萬宗歸一。


巴別塔印刷機就像那神話中的巴別塔,直通天際,在塔下的人們,透過相同情緒的交流,而獲得了聯結。


路易斯伯伯想傳承給波爾的,在實體上是有著濃厚歷史的古老印刷機,但他真正希望波爾能得到的傳承是;溫柔的體會他人的心。
就像這將各國文字變為西班牙文字出版的巴別塔印刷機,總是孜孜不倦地為了讓西班牙人瞭解世界、和世界共鳴,這份作為是那麼地正直、那樣地溫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