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把這部〈大秦帝國〉的小說看完了。

雖然之前看過電視劇,而使得後面讀二到六部時沒有什麼銜接不上的困難,但究竟這一整部小說沒完整讀完,心裡總還是有那麼點無法釋懷的疙瘩。
那是種什麼事情沒有完成的遺憾。

讀過這本小說以後,事實上我知道了一些事情,那就是戲劇總歸就是戲劇,在影像的呈現上有太多不同於原著的改編。
我對從第二部〈國命縱橫〉以後的〈大秦帝國〉印象,因為只有讀過小說而沒看過電視劇,所以在感覺上比較統一。但是〈黑色裂變〉我卻是先看過電視劇以後才讀小說的,所以就發現了這當中的部份不同。

就內容而言,電視劇比起小說多出很多很多,雖然以書的頁數份量而言〈黑色裂變〉也算是大部頭了,但比起電視劇還是有差。
想想也是,五十一集的連續劇肯定不能完全照搬書本原作,如果不改變集數,就會變成拖戲了。
再者我也認為像電視劇這樣的加油添醋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它補足了很多書本沒有提及的部份。
例如魏王國攻擊韓、趙兩國;而引發與齊王國決戰的桂陵、馬陵之役,小說是完全站在一個忠實客觀的立場來敘述這兩場使魏王國大衰的戰役,但電視劇裡則加入了衛鞅與贏渠梁密切注意大戰情報的描寫,事實上這兩場大戰在當時一定是各國注意的焦點,但小說並沒有適當的突顯出這種國際緊張的氛圍,或者說只以文字要表達那種情境,實在遠不如影像來得讓人容易感受。這種感覺就像我以前讀到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字句,但這麼多年來看過的三國改編作品,只有〈蒼天航路〉徹底地表現出那種威震華夏的震攝感。

文字和影像,是應該要有這樣不同的表現方式,雖然同樣是用眼睛看,但其所能傳達的張力畢竟不同。
〈黑色裂變〉的影像化比對小說,所成功的地方在於場景的重現、氣氛的營造,還有比小說更多刻畫戰國當世的時代背景,對於一個喜歡春秋戰國的觀眾而言,〈黑色裂變〉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完整細膩。

相較之下,小說內容就顯得寒愴單薄,不過我想那是先後順序的問題,因為我先看的是電視劇,戲劇表現的太多,所以讓小說看起來就變的太少了。
不過,有些東西,那是戲劇無法比得上小說的;像是在敘述故事時的一些史事的補充,這一點小說就比電視劇來得豐富,例如戰國初期各國勢力的分布及風土人情,吳起變法、孫臏龐涓的感情糾葛,這就是電視劇無法顧及的部份,而小說在不至於喧賓奪主的情形之下,這類的敘述是可以被允許的。
電視劇最主要著重於將主線擴充延伸,而且也很難去安排出這樣的淵源解說,所以這個部份還是只能看小說了。

另外,電視劇在故事上有做了一些變動,像一開始的秦魏少梁大戰,電視劇裡有衛鞅隨軍、甚至孤身入秦面見秦公圖救公叔痤的描寫,但原作中完全沒有,原作裡的衛鞅初登場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場景;公叔痤向魏王舉薦衛鞅又勸他殺了衛鞅這一段。而後來秦國收復河西時的作戰順序也不一樣,應該是先擊敗龍賈再殲滅公子卬,但是電視劇卻反了過來。

不過我想不太到為什麼必須這樣改編的理由就是了,只是我覺得不管是哪種版本,對整個大局都不會影響太大。

作者孫皓暉在這一集前面有提及他撰寫這一部〈大秦帝國〉的初衷,事實上跟後面結局時說的那些話差不多,只是後面比較多的是條理式的分析,而這一篇則是接近情感的表白。
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個作者,除了前面幾篇感想說到的;那種過度尊秦而把某些史事隱諱掉的作法讓我不是很能接受以外。還有他的文筆讓我感覺太激動太熱血,很像體育主播在報新聞時的神態,不過瓦釜雷鳴的戰國時代,這種寫法倒也還是符合那個年代給人的大鳴大放精神。而且他寫起這部小說也沒有使用時下很多流行語,我總覺得現在很多本論述還是改編歷史的書與小說都太輕佻了,是我太嚴肅的關係嗎?

雖然不喜歡,但我實在很感謝孫皓暉先生寫了這部小說,因為過去從沒有讀過一部像這樣完整的戰國題材小說,滿足了我一直以來的宿願。

讀完這本小說以後,我更想看〈大秦帝國〉的電視劇了,第二部〈國命縱橫〉據說去年已經拍完了,希望能越快看到越好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