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與其說〈巴斯特的耳朵〉是一本劇情很好的書,不如說它是一部寫得很好的書。作者在人、景物、故事情節的敘述,非常清晰明白且毫不模糊,然而在直接了當的透明中卻又有著朦朧鮮豔的色彩,彷彿有股惡意的嘲笑撩撥著感官觸覺,逼迫讀者跟著她的文字進入它的世界。
就寫作手法與文筆風格而言,這真的是一本極為奇特但卻又不難讀的書,但是我又很難解釋得清那種好與奇特是什麼感覺,只是感到這本書的文字真的很不一樣,具有某種吸引人的魔力,讓你讀著讀著會捨不住放下。
或許是因為一路讀來,字裡行間總充滿了令人無法置之不理的聯想,無論是美好還是惡劣的聯想,它總是有股誘導人浮想連翩的能力。


從書面上的宣傳看到;為了敘述這個作者奇特的文風,文學評論家們甚至為她創造了一個新單字叫做「Ernestamian」「Ernestamian」可以看得出來是作者名字 Maria Ernestam 中「Ernestam」的變體和改寫,所以在還沒有確定意思之前,或許可以說這個敘述文字風格的新單字意思是「恩尼斯坦風格」吧。儘管因為才一本書還很難下定論,但我覺得以這本書而言確實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那種特別就像村上春樹出現的時候一樣,在之前找不到有相同或類似寫法的書,而在讀過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原來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書寫。
以作者其名而衍生創造的單字,我覺得這讚譽毫不誇張,只要讀過〈巴斯特的耳朵〉的人,一定也會同意。


這是一本翻到最後才能知道一切的書。
它不走懸疑路線,沒有任何推理要素,然而當真相整個翻過來呈現在你眼前,這才明白,這本書藉由回憶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甚麼樣的故事。


很多書會說;不要翻到後面,要把真相留到最後解讀才有閱讀的樂趣。但是〈巴斯特的耳朵〉不會,因為就算你先看後面,也無法看懂它在講什麼。它本來就是一本日記,不是追蹤,而是回溯,是用一種朦朧的畫面和實在的言語拼湊的一個回憶。
愛有多深,傷得就有多重。在那回憶裡女主角伊娃重新述及了自己那永遠渴望卻得不到的愛、還有被如尖刺般的語言戳傷的自尊以及受到傷害與求不得愛意的憤怒。這些說不出來卻無法忘記的複雜百味,化作了伊娃心中的秘密,透過那個自己製作的〈巴斯特的耳朵〉做一個沉默的聆聽者來讓她傾訴。


沒有什麼事情,比「秘密」還吸引人。
秘密是不可說、不能說、說不出的加了鎖的話匣子,隱忍封閉卻又款款地誘惑人一探究竟的慾望。
在玫瑰的花辦香風裡,沉靜抑鬱的想像將秘密當種子埋在玫瑰花園裡,迎風搖擺的玫瑰花散發刺鼻的香味,婀娜著妖豔的美姿,訴說的是;不可告人但任何人都絕對無法聽清楚的,秘密。


當我看到書中不厭其煩地出現提及花和花園這兩個名詞時,我想到了〈達文西密碼〉裡說的,玫瑰代表秘密。也想到日劇白夜行裡亮和雪埋在花園中不可告人的事物,心陡地跳了一下。
我不知道作者否有意藉此暗示,又或者只是無意的巧合?但前述兩作讓我有了不祥的聯想。


事實上,巴斯特的耳朵,這東西本身就是伊娃的第一個最大的秘密,它象徵了伊娃開始藏起自己的內心、壓抑悲傷委屈以及憤怒惡意的開端。當這本日記寫到了最後,代表所有的一切都傾倒了出來,伊娃也終於告別了與巴斯特的耳朵共存的人生。
但是;這本寫完的日記也將要闔上,伊娃所告白的秘密也將隨著闔上的日記封閉於頁面中,秘密仍然還是秘密,即使寫了下來,即使從中徹底解放了自己,然而秘密始終沒有獲得解放,只是隨著化為粉塵的巴斯特的耳朵,化做另一個形式;在實質、虛像中存在。




書名:Busters Oron
   ( 巴斯特的耳朵 )
作者:Maria Ernestam
   ( 瑪莉亞.恩尼斯坦 )
譯者:李佳純
出版:三采
   2009年09月23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